學會選擇懂得放棄33(3 / 3)

當然蘇東坡最快樂就是寫作之時。蘇東坡覺得他勞而有獲,心中歡喜,他寫出:“某現在東坡種稻,勞苦之中亦自有其樂。有屋五間,果菜十數畦,桑百餘本。身耕妻蠶,聊以卒歲也”的詩句。不管怎麼說,能使讀者快樂,的確是蘇東坡作品的一個特點。一天蘇東坡寫信給朋友論:“我一生之至樂在執筆為文之時。心中錯綜複雜之情思我筆皆可暢達之。我自謂人生之樂,未有過於此者也。”蘇東坡的文字使讀者的感受亦暢快如此。歐陽修說,每逢他收到蘇東坡新寫的一篇文章他就歡樂終日。雖然貶謫在外,但是蘇東坡的詩詞仍然流傳很廣,似乎沒有受到地域的阻隔。就連遠在京城的宋神宗仍然能夠經常看到蘇東坡的詩詞,宋神宗身邊的一位侍臣告訴人說,每逢皇帝陛下舉箸不食時,必然是在看蘇東坡的文章。即使在蘇東坡貶謫在外的時候,隻要有他這新作的詩到達宮中,神宗皇帝必當諸大臣之麵感歎讚美之。但是皇上對蘇東坡的感歎讚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蘇東坡一直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有一次蘇東坡寫文章力辯文章本身使人感到快樂的力量就是文學本身的報酬。他在世的最後一年,有時他曾想拋棄筆墨根本不再寫作,因為他一輩子都是以筆惹禍。他在給朋友的回信中說:在遠方孤寂無聊之後,寫出一篇文章數日都很高興,寢食有味。如此知文章如金玉珠月,實在是很難拋棄。作者自由創作時,能自得其樂,讀者閱讀時,也覺得愉悅歡喜,文學存在於人間,也就大有道理了。

蘇東坡在中國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則是由於他對自己的主張原則,始終堅定而不移,二則是出於他詩文書畫藝術上的卓絕之美。他的人品道德構成了他名氣的骨幹,他的風格文章之美則構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

蘇東坡一生的浩然之氣不盡。人的生活也就是心靈的生活,這種力量形成人的事業人品,與生而俱來,由生活中之遭遇而顯示其形態。正如蘇東坡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所說:“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獄,幽則為鬼神,而明則複為人。此理之常,無足怪者。”

蘇東坡曾對弟弟說:“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兒,在吾眼中天下沒一個不是好人。”他的隨和、大度,使所有人都能和他親密相處。他可以一邊形容著海棠花的秀麗是“翠袖卷紗紅映肉”,一如一位粉紅著臉的少女,一邊卻摸著自己的肚子說“散步逍遙自捫腹”。有一次他獨自騎著馬告別前來送行的父親和弟弟,要到鳳翔做官。行路高高低低,他頻頻回頭看著弟弟的烏紗帽出出沒沒,盡管心中不舍,卻依然下筆幽默地寫道:“登高回首坡壟隔,但見烏帽出複沒。苦寒念爾衣裘薄,獨騎瘦馬踏殘月。”這似乎也說著仕途的起落無常。在常人難以想象的境遇變遷中,蘇東坡徹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鬧,去尋找無言的山水,去尋找遠逝的古人。在無法對話的地方尋找對話,於是對話也一定會變得異乎尋常。蘇東坡豪氣地唱著“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盡管時代變換,人事灰飛煙滅,那又如何,不如還是“一樽還酹江月”,獨享其樂吧。或許在我們看來,蘇東坡的樂觀是無奈的樂觀,可是如果沒有這份災難過後的心態調適。失落後的心理轉移,落寞之中的自省,或許就沒有那些對淒苦的掙紮和超越的優美詩文,也就不會有一個可愛樂觀的蘇東坡了。

雖然一生仕途坎坷,被流放蠻荒之地生活貧困,甚至被嚴刑拷打、幾乎喪命,他依然自得其樂,微笑接受,不改他頑皮、快樂的天性。他童心不老,蘇轍說他晚年寫詩:“精深華妙,不見老人衰敗之氣。”因為他以心理上的年輕,抵消了生理上的衰老;他心源不死,因此,生活之水長流;他才華卓著,根本不用去忌妒別人,所以,他不因妒火中燒而傷神;他胸懷寬廣坦蕩,宰相肚裏能撐船,對一切得失、榮辱都視同兒戲,一笑了之,所以人們都非常喜愛他。他的樂觀心態影響到他的創作,所以,看他的作品都感到了一種曠達豪邁之感。蘇軾博學百家,善於廣采博引,並不為一家之見所障目,而是取眾家之所長,化為己用。他的樂觀心態又幫助他揚棄眾學之糟粕,所以,樂觀精神在他身上得到充分表現,使他成為獨異於眾的,在厄運麵前亦能引吭高歌的樂天派詩人。林語堂先生稱他是“一個快樂的天才子”,或許就是這樣樂天、幽默的性格,使他成為無可替代的蘇東坡吧!偉人的思想與心靈,不過在這個人間世上偶然呈現,曇花一現而已。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隻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山不過去我過去

有一位著名的經濟學教授,凡是被他教過的學生,很少有順利拿到學分的。原因出在,教授平時不苟言笑,教學古板,分派作業既多且難,學生們不是選擇逃學,就是打混摸魚,寧可被開,也不願多聽老夫子講一句。但這位教授可是國內首屈一指的經濟學專家,叫得出名字的幾位財經人才,都是他的得意門生。誰若是想在經濟學這個領域內闖出一點兒名堂,首先得過了他這一關才行!

一天,教授身邊緊跟著一名學生,二人有說有笑,驚煞了旁人。後來,就有人問那名學生說:“幹麼對那種八股教授跟前跟後的巴結呀!你有一點兒骨氣好不好!”那名學生於是就講了這個故事:

從前,有個老和尚帶著他的四十個小和尚在山穀裏講經,他說,“信心”是成就任何事物的關鍵;也就是說,人有信心,便沒有不能成功的計劃,一位小和尚說:“師父,你有信心,你能讓那座山過來,讓我們站在山頂嗎?”老和尚對他的弟子們滿懷信心地把頭一點,對山大喊一聲:“山,你過來!”山穀裏響起了他的回聲,回聲終於消失,山穀又歸寧靜。

大家都聚精會神地望著那座山,老和尚又說:“山不過來,我們過去吧!”他們開始爬山,經過一番努力,到了山頂,他們因信心促使希望實現而歡呼。

學生說,教授就好比是那座山,而我就好比是那個老和尚,既然教授不能順從我想要的學習方式,隻好我去適應教授的授課理念。反正,我的目的是學好經濟學,是要入寶山取寶,寶山不過來,我當然是自己過去嘍!”

這名學生,果然出類拔萃,畢業後沒幾年,就成為金融界響叮當的人物,而他的同學,都還停留在原地“喚山”呢!“山不過來,我們過去吧!”這個才是順應環境的自然選擇,會解決你許多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