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在臨床,中醫師認為上眼皮水腫是脾濕的表現,下眼皮腫是陽虛的表現,而眼眵多,多跟濕熱有關。所以當你的眼睛發黃時要考慮去醫院檢查,很容易確定病因。
本節養生要點提煉
1眼睛可以作為濕熱的一個重要辨證方法。
2知道眼睛出現“黃而不黃”且伴有眼眵,上眼皮水腫等,可以判定為體內有濕熱。
觀察皮膚的變化
《中醫疾病預測學》中講:皮膚既是人體的第一道屏障,亦是人體最大的“外鏡”。從皮膚上可以透視內髒的病變信息……皆可從這麵巨大的照“妖”鏡上顯露原形。
《黃帝內經·素問·經脈別論》簡稱《內經》中強調皮膚對髒腑狀況有著重要診斷意義:“診病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也。”後世醫家在《內經》理論的基礎上多有發展和深入,如現代學者從皮膚上來看體內是否有濕熱,重點從兩方麵來進行判斷:一是皮膚的色;二是皮膚上是否生有痘疹疔瘡等。
如果皮膚發黃,如橘黃色,則為濕熱熏蒸,中醫臨床多見於濕證及虛證,與脾胃濕熱或肝膽濕熱不能運化體內的水分有密切的關係。
另外,皮膚愛出油、愛長痘,也多跟濕熱有關。濕邪易致“如油裹麵”的情況發生。所以多數皮膚、頭皮愛出油的人,要考慮體內有濕熱。
皮膚濕疹最關鍵的問題也在於“濕熱”。中醫認為,這類疾病大多由於先天不足,或因後天脾胃運化失職,致使濕熱蓄積肌膚而成。濕邪的特性是纏綿難斷,如油裹麵,往往遷延不愈、反複發作、時輕時重,有的數月或數年,甚則數十年不愈。表現為病變部位瘙癢無度,甚則劇癢難忍,局部潮濕、糜爛、流滋,上覆鱗屑或結黃色痂片,有的皮膚增厚粗糙。
所以記住,隻要皮膚出現濕疹則一定要考慮濕熱所致。
除濕疹外,其他皮膚病,如蕁麻疹、牛皮癬、神經性皮炎、膿皰瘡、癢疹、皮膚瘙癢症、疥瘡、腳濕氣、痤瘡、脂溢性皮炎、稻田皮炎等都為以濕熱為患的皮膚病。辨證施治時一定要考慮濕熱的因素。
本節養生要點提煉
1明白可以從皮膚來看體內是否有濕熱。
2重點從兩方麵來進行判斷:一是皮膚的色;二是皮膚上是否生有痘疹疔瘡等。
身體其他的求救信號
濕熱的斷定除了要憑感覺、靠口氣、看舌頭、看大便、看皮膚等來診斷外,一些細節也須注意,如發病時間、煩熱的情況、食欲強弱等。
可能很多朋友看完上麵的幾節內容之後,會產生這樣的疑問:“除了這些症狀,就沒有其他可以證明身體有濕熱的症狀了嗎?”回答是:“當然有!”因為不同的濕熱病症,有不同的體征表現,臨床可以參考的症狀還有:
1.濕熱天多犯病。
2.犯病時,渾身無力、煩熱、胸痞等。
3.食欲下降,口渴惡心。
4.發熱怕冷交替。
5.多午後發熱,並不因出汗而減輕。
6.尿頻、尿急,澀少而痛。
7.腹痛腹瀉,甚至裏急後重,瀉下膿血便,肛門灼熱等。
但是無論身體出現什麼濕熱症狀,一定要綜合辨證施治,方能確定準確的病因病情,尤其是涉及是濕重還是熱重,是上寒下熱,還是上熱下寒等問題時,都必須明辨病因病症,才能準確對症治療。所以濕熱病多複雜,自查時,要考慮每一種病症都可能有濕熱的情況。除了上述典型的一些症狀外,最好的確診方法就是身體不舒服時,請教中醫師進行診治。
本節養生要點提煉
1知道判定身體是否有濕熱,要從身體的諸多症狀進行考慮。
2知道任何一種不舒服都可能成為判斷濕熱的“引子”,診斷疾病時,要考慮濕熱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