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熱傷身主要是內外濕熱共同作用於人體而導致的諸多病症。濕熱中的熱是與濕同時存在的,外濕是由於氣候潮濕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濕,使外來水濕入侵人體而引起;內濕是一種病理產物,常與消化功能有關。所謂熱,則是一種熱象,或因外界環境的熱濕邪氣入侵人體,或因濕久留不除而化熱,總之濕熱共同作用於人體,遷延不愈,從而導致諸多病症。所以防濕熱襲身,要先防外邪侵犯人體。本章就是教你如何預防外邪導致濕熱侵身,或避免外邪助長人體濕熱傷身的方法的。
春天要清溫防風防濕,避免濕熱傷身
《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這說明人體遭遇外邪的侵襲,任何一種邪氣都可給身體帶來諸多不適症狀,並且邪氣互相轉化,所以春天避免溫邪、風邪、濕邪襲身,也可以防治鬱化成濕熱而引發疾病。
春天,春回大地,萬物萌芽,桃紅柳綠,百花爭妍,這是一個生發、推陳出新的季節。在這個季節裏,寒氣始退,陽氣升發,人們沐浴在融融的春日中,享受溫暖的春風和天氣漸漸變暖的欣喜,以及接受著春雨的滋潤和洗禮,人的精神情緒也隨之高漲。此時若順應春氣升發,並做好防風防濕工作,並做好養肝養生工作,那麼將會為一年的健康打下基礎,並能有效避免濕熱襲身。
如何做?可以參考下麵的內容
開窗通風,注意避風、避雨
春天多風,且氣溫從春分過後就逐漸高起來,穀雨季節又多雨。所以此時,要注意風、熱化“火”襲身,又要防濕襲身,對風要避之有時,因為春天的風是助熱的一種重要外邪。《原病式》中講:“風本生於熱,以熱為本,以風為標,凡言風者,熱也。”而濕熱的人,如果體內已有濕熱纏身,再加上感受外界的風邪、溫邪、濕邪,那麼濕熱病症會加重,並且衍生出更為複雜的溫病,給人帶來痛苦,比如:
濕熱蒙上焦,可能出現身熱煩躁、神昏譫語等病症。
濕熱結腸腑,則可能出現潮熱、腹滿疼痛、便溏澀、黏滯等病症。
濕熱在下焦,則可能出現身熱心煩、口幹苦、尿短赤、白帶多等病症。
濕熱在肌表,則可能出現斑疹隱隱、舌紅無苔、脈細數等。
……
所以春天要注意避風,春捂是關鍵,注意帽子、圍巾、風衣的使用。下雨的時候注意避雨,別淋雨,別著濕衣,別濕發睡覺等。
保持冷熱平衡
上麵我們說了,中國有句古話叫“春捂秋凍”,其實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一年四季適時增減衣服。春天捂是為了讓陽氣更好的生發,有助養生,但是不要過分“捂”,但也不要及早脫,人家都還在穿著毛衣、風衣呢,你就穿著短袖、短褲了,這是很不合適的。當然外麵的人都穿著單衣了,你還穿著羽絨服,這也是不正常的,所以要順應時節、順應氣候,適時適宜增減衣物,以不冷不熱為準,才是春天養生最好的穿衣之道,也是避免濕熱襲身的重要生活方式。
合理飲食,除濕、防風、清溫
春天,為了避免濕熱的發生,飲食調理十分必要。春天是“生發”的季節,注意養肝,少食酸、略增甜。唐代著名醫家孫思邈早就說過:“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因為根據中醫理論,春天肝氣當令,肝氣偏旺可傷及脾胃,影響脾胃的消化功能。而酸味入肝,甘味入脾,少酸多甜,既避免肝氣過旺,又有益於脾氣。這樣脾氣正常不虛,不易於遭遇濕熱之邪的侵襲。而脾胃是濕熱的傳導之源,所以脾胃沒有濕熱,肝及其他髒腑不可能有濕熱侵襲。所以,春天要少吃些酸味的食品,適當多吃些富含優質蛋白質、糖類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棗、蜂蜜、水果、蔬菜等,有助於養脾,避免濕熱。
油膩食物會影響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也易生濕助熱,所以春天飲食一定要清淡,如主食與副食、粗糧與細糧、葷食與素食等,都應講究配合。春季多風,易耗散水分,此時,多吃些能補充人體津液的食物對於防治濕熱也是有益的。如春日吃粥便是一大保健良法。粥裏加一些薺菜、芹菜、韭菜,既利消化吸收,又助春陽生發。
早春環境潮濕人易變成“濕人”,出現身體倦怠、胸悶、腹瀉、食欲差等“過濕”症狀。“濕人們”還愛發濕疹,出現關節疼痛等。所以飲食要注意除濕飲食,比如適當吃些紅豆、薏米、扁豆雜糧粥等可以除濕。另外,生濕的飲食不要吃,除了上麵說的肥甘厚味辛辣刺激的食物,還有一些水果,比如菠蘿蜜、榴蓮、芒果等都屬於助濕生熱之物,要慎吃。
如果你不幸已在春天發生濕熱症狀,則一定要及時到醫院診治,並遵醫囑進行生活調理,避免春天濕熱纏身,保證健康有益。
本節養生要點提煉
1知道春天可以招致濕熱纏身的各種因素。
2知道春天避免濕熱纏身的種種生活方式。避風,平衡穿衣,避免淋雨,不居濕地,飲食宜清淡,少酸增甘等。
夏天別貪涼,避免濕邪停滯體內成病源
看到這個標題,很多人覺得,濕熱就應該降溫,怎麼還要忌貪涼而避免濕邪停滯體內呢?其實這個並不矛盾,需要我們深入了解。
我以前遇到一位患者,她說她25歲之前,身體特別棒,從來不看醫生。夏天一天能吃十來根冰棍;以前在農村,老家人喜歡從深井裏打出冰涼的井水,她一喝就是一大瓢;經常用冰涼的井水衝澡,她感覺特爽;後來到了城裏,大夏天的,吃著麻辣火鍋,喝著冰鎮飲料,覺得這是夏天中最爽最開心的事……可是後來,慢慢地,她發現自己的身體越來越不如意了,經常變得口臭、唾液黏膩,大便也經常不爽,滿臉長痘,又有腰痛,白帶多、綿綿不絕,小便黃澀難下等情況。去看中醫,大夫說她是濕熱重。她很困惑——自己天天吃涼、貪涼,怎麼還是濕熱病呢?她不信,所以又找到我。
給她診治,發現她的確濕熱重。臉上長大紅痘痘,大便黏滯不爽,口氣濕臭,且舌苔黃膩,脈滑數等都是濕熱症狀。聽到我的診斷,她更不明白了,非要讓我給她說說這其中的原因。
其實這個問題不難理解,濕熱產生的原因主要是內因和外因。外因主要跟環境、氣候有關,這裏不多講。內因主要是因為先天不足、體質因素導致體內濕熱較重;第二個原因就是飲食無忌,喜食生冷,過寒則傷脾胃,正如《黃帝內經》中所說:“胃中寒則腹脹,腸中寒則腹鳴饗泄。”即使是炎炎酷暑,也不可恣意吃冷飲,否則損傷體內陽氣,導致脾腎陽虛,運化不足,使體內濕氣不能運化,濕氣積聚,鬱而成濕,久則化熱,久之易導致身體出現諸多濕熱症狀。所以這位患者在夏季過多貪涼,為圖一時痛快,也將濕邪深深地埋在了體內,成為困擾她健康的一個大大的隱患。
了解了這個原因,我們再說夏季別貪涼,避免濕邪久滯人體內而化火,防治濕熱傷身就不難理解了。
所以酷暑時節,為了避免濕熱傷身,需要注意:
不要貪涼
像上麵病案中的患者那樣,用冷水洗澡,一天吃十來根冰棍,過食冷飲等都對身體有傷害,所以一定要避免。
學會“逆法養生”
熱天不要因為怕熱就多貪涼,反其道而行之,如熱天吃點薑、蒜,除濕,殺菌;喝溫的淡茶水更解渴,更保護脾胃,避免過冷導致濕邪傷身。平常避免風邪、寒邪、多出汗晚上睡覺不要睡在風口,注意蓋好被子,穿好衣服,避免風邪直吹人體而引發疾病。還要注意不穿濕衣,衣服要穿幹燥的、棉布的,吸汗、排汗比較快,長衫也沒問題,重要的是寬鬆、舒適。一早一晚適度運動,出點汗更易健康除濕、排熱。
清淡飲食
飲食上應盡量避免肥甘生冷,以清淡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為主。如果有脾虛濕困時,應健脾祛濕,可食用健脾的食物如鯽魚、蓮子、茨實、豬肚、鴨子等;祛濕食物有赤小豆、薏米、萵筍、扁豆、冬瓜等。做到了這些,你就能很好地在入夏季節防止濕熱纏身,保持身體安康。
本節養生要點提煉
1知道夏天過多貪涼會導致脾胃受傷,運化水濕功能減弱,致使濕邪停內,久而化火,所以易形成濕熱,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