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避免濕熱傷身,先防外邪侵犯人體(2 / 3)

2夏季不要貪涼,注意作好生活防護,避免濕熱傷身。清代王孟英說:“(濕熱病)既受濕,又感暑也,即是濕溫。亦有濕邪久伏而化熱者。”所以在暑夏防暑降溫的同時,還要注意除濕,可避免濕熱纏身。

暑天除濕邪和防暑降溫同等重要

暑天,酷熱難耐,人們想盡辦法防暑降濕。可是普通百姓則很少能想到要除濕的,隻有那些稍懂些養生知識的人才會這麼做。

暑期雖熱,卻是濕氣當令的時候,這是一種很傷人的外邪,也是我們本書所講的重點。在《類熱條例》中有這樣的提示:濕熱病係感受外界濕熱病邪而成,即六淫中的暑、濕二氣合為病,“熱為天之氣,濕為地之氣,濕熱兩合,其病重而速”。這說明了在暑天,暑熱勾結致病的嚴重性。

因為暑夏季節天氣悶熱,雨量也較多,土地潮濕,東西容易發黴,“桑拿天”頻現,在這個階段,如果人不注意防暑降濕邪,極易導致濕熱停滯體內而得病,比如誘發濕疹、濕熱感冒、濕熱痘瘡等病症。

我曾接診過這樣一位患者,她說她每年夏天,每天早上起來臉上就濕乎乎的,滿臉的小水皰。可能一般人沒這感受,但是一般濕熱體質者都可能遭遇過此症狀,並且在其他季節不多見,所以這跟夏天的濕熱氣過盛有關。如果那些曾不明白自己臉上為什麼在入夏的夜晚,一夜起來後滿臉小水皰的人,現在一定要知道了,是濕熱導致的,得清熱除濕了。

另外,中醫理論中講脾與濕相應,暑夏季節是健脾的重要時節,如果不注意保護脾胃,或是不注意防濕,很容易導致暑濕傷脾胃,而成脾胃濕熱症。人體一旦在暑夏季節遭到濕熱的侵襲,則會導致濕熱相蒸,青春痘、頭發油膩、脫發,中暑、頭昏、熱痢等問題就會相繼出現。久而久之,濕熱結伴,相互蒸騰,容易損傷五髒六腑,引起全身不適。所以在暑夏季節,不僅要防暑降溫,還要健脾養胃、除濕邪。日常養生應該做到:

防範內濕,從飲食中進行保健

根據曆代醫家的經驗,赤小豆、薏米、綠豆、白扁豆、絲瓜、苦瓜、冬瓜等都是暑天防暑降溫、除濕熱的重要保健食品。可以將這些食材煮成湯、粥,或炒製成美味菜肴,經常吃一點,對防暑降溫和除濕有益。另外還要參考前麵夏季所講的飲食養護知識,清淡飲食,多吃健脾益胃除濕熱的食物是暑夏季節養生重點。

防範外濕,從生活中加以注意不要居住在潮濕的房子裏,被褥臥具要勤曬,不要穿濕衣,還要注意不要坐在露天的木頭上。中醫有句俗語叫作“夏不坐木”,這是因為夏天氣溫高、濕度大,久置露天的木質椅凳,由於露打雨淋,含水分較多,雖然表麵看上去是幹燥的,但經太陽一曬,便會向外散發潮氣,在上麵坐久了,會誘發皮膚病、痔瘡、風濕和關節炎等。所以,暑夏防濕要從生活中加以注意,避免可能招致濕熱傷身的情況出現。前麵章節中有的內容也可以參考,也適用於在暑夏季節防護養生遵循。另外,也可以每天晚上堅持用熱水泡泡腳,這對防治濕熱纏身也有益。

本節養生要點提煉

1知道濕氣是暑天的主氣,如果不注意保健脾胃,不注意除濕熱,會導致脾胃受傷,繼而引發更嚴重的濕熱病。

2學習暑夏季節防濕熱的一些方法,避免濕熱纏身。

秋天防燥,清潤補益要相宜《黃帝內經》中講陽明位居中焦,溫熱之邪由上焦肺向下順傳中焦,會傷脾胃之正氣,如果秋季不注意養生,則會導致濕熱由肺傳至中焦而傷脾胃,所以要注意順應時節做好養生工作,避免為濕熱產生創造條件。

避免濕熱傷身,先防外邪侵犯人體

立秋之後,傳統意義上的秋天已經來臨了,但是天氣依然炎熱,加之時有陰雨綿綿,濕氣較重,天氣仍然以濕熱並重為特點,所以養生還要遵循暑夏以防濕熱傷身為主。到了中秋,天氣逐漸變涼,燥邪逐漸襲來,這時人們就要開始滋陰潤燥了。

自然界中,傷人身體的有六種邪氣,如風寒暑濕燥火等,這六種邪氣都是致病因素,也可以互相轉化,傷人身體。所以為了防治濕熱,秋季防燥也需要小心進行。

燥邪傷肺,肺之正氣被傷,必將易導致受外邪侵襲。由於秋天來臨之前,暑夏剛過,人的身體裏還殘留有不少濕熱邪氣,如果此時不注意潤燥養肺,肺很容易被體內的濕熱之邪傳導引發疾病,甚至造成肺濕熱。而濕熱是由上焦傳導至中焦,繼而傳導至下焦的,所以秋季如果不注意養肺,也是易導致身體濕熱的。所以秋季要順應時節來養生,並注意防治濕熱。

“燥者潤之”

《黃帝內經·素問經·至真要大論》中的講潤燥就是“燥者潤之”。潤澡的方法很多,比如多飲水,吃一些滋陰潤燥的食物,如梨、百合、銀耳、石榴、甘蔗、蘿卜等。但是還要注意防濕火的產生。那些潤燥但易生濕的食物就不要多吃了。或者在潤燥的同時,增加一些化濕清熱的食物,對健康有益。

養肺

《黃帝內經·靈樞經·百病始生》中說“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所以多找些方法來養肺,吃養肺的食物,注意主動咳嗽,主動循經按摩肺經來養肺……這些方法都是很有益的養肺辦法,這裏不一一細述,可以參考我們相關章節的內容。

借用一些藥材來養生

秋季養生也可以適當選擇中藥材來入伍美食滋補,比如可以選用桑葉、桑白皮、太子參、西洋參等,或采用清燥益氣生津配方;還可選用百合、沙參、蜂蜜、麥冬、生地,玉竹玄參、白芍、天花粉、瓜蔞皮、萊菔子等;還可以選用黃芪、黨參、人參、白術、山藥、蓮子、大棗、核桃仁、白果等。但注意一定要多樣選擇,適量選擇,不要過度單一選擇,長時間服用。這樣秋季養生能把陰陽之氣養平衡了,人體正氣也就不虛了,諸多外邪也就不會再侵害人體了。

總之,秋天補益一定要遵循本季節的養生理念,同時在補益時,要注意別因滋陰潤燥而補益過頭,又產生濕熱邪克製身體正氣,或是導致補益不當,氣血失衡,為濕熱襲身創造條件。

本節養生要點提煉

1知道秋天導致濕熱的原因。

2知道秋天滋陰潤燥是主要的養生內容,但是滋陰潤燥也要考慮對濕熱的影響,食物以平補、清補為宜,避免助濕熱條件的產生,平衡養生。

冬天保暖補益不可過,可藏精避濕熱生

《傷寒論》在“辨脈法第一”篇中這樣說:“十一月之時,陽氣在裏,胃中煩熱。”這是人過度保暖和補益的結果,是冬季濕熱產生的根源,所以冬季養生要注意不可過度保暖和過度補益。

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認識到人與自然的密切關係,所以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的養生觀念,因為他們認為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人的生命現象是自然現象的一部分,因此人與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人與自然息息相關。養生也要應四時而變化,達到“天人合一”,才可能趨利避害,保證身體健康。所以冬天養生,中醫講究斂藏精氣,固本扶元,以“防寒補腎”為主,老百姓都尊崇“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疼痛”的說法。所以長期以來,人們都習慣在冬季多吃一些溫陽補腎的食物,如羊肉、狗肉、雞肉、魚類、核桃仁、大棗、淮山、栗子等,這是養生的需要,也是祖宗們的養生經驗之談。

不過現在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在冬天,人們很少見到真正著涼感冒的病人,夏天反而比比皆是。這不得不讓我們反思,現代人是怎麼了?因為現代人的生活水平好了,空調、暖氣的使用,使得人們對外界環境的感覺越來越不明顯。冬天太暖,穿件單衣還冒汗,陽氣外泄,藏不住精氣,人就易得病,濕邪乘虛而入,對人體的傷害比寒邪還要大。

另外,冬季外麵天寒地凍,人們不愛出門,尤其是北方人有“貓冬”的習俗,即在熱炕頭上過寒冬。這樣“貓”久了,吃得過熱,熱量過高了,人就會出現不舒服的現象,比如醫聖張仲景的《傷寒論》在《辨脈法第一》篇中這樣說:“十一月之時,陽氣在裏,胃中煩熱。”十一月即“冬至月”,我們都知道冬至這一天是夜最長晝最短的,所以古人說冬至是一年當中陰氣最盛的時候,從這一天就開始進入數九嚴寒。身體外麵陰氣盛,那身體裏麵呢?因為大家冬天吃了過多的溫熱補益類的食物,又過度保暖,所以易致“陽氣在裏,胃中煩熱”,而這也是冬季還致濕熱襲身的罪魁。濕熱的產生,首因消化功能的失常所致,胃中煩熱,脾虛運化無力,不能運化體內濕氣,鬱而成濕,久則化熱,所以易成濕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