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嶽全書》曰:“脾胃為水穀之海,均為五髒六腑之本。”李中梓更是將脾胃稱之為“後天之本”,其文曰:“一有此身,必資穀氣,穀入於胃,灑陳於六腑而氣至,和調於五髒而血生,而人資之以為生者也。故曰後天之本在脾。”這體現了脾胃的重要性,是人的健康之本。另外,章虛穀及諸多醫典名籍中說:“胃為戊土屬陽,脾為己土屬陰,濕土之氣,同類相如。故濕熱之邪,始雖外受,終歸脾胃也。”所以防治濕熱要注意健脾胃。本章就教你如何健脾養胃,防止濕熱纏身。
脾胃不虛,濕熱就不能傷人
章虛穀:“胃為戊土屬陽,脾為己土屬陰,濕土之氣,同類相如。故濕熱之邪,始雖外受,終歸脾胃也。”所以防治濕熱還要注意健脾胃。
“脾胃是生命的根本”,因為脾胃既是人體五髒六腑氣機升降的樞紐,也是人體氣血生化之源和賴以生存的“水穀之海”。曆來有“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的說法,因此,我們說養生要養脾胃。
另外,《黃帝內經·靈樞·百病始生》說,“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外邪傷人,必隨人身之氣(正)而變。《脾胃論》說:“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治脾胃即可以安五髒”。這是古人對脾胃的認知和科學解釋。所以脾胃是維持人體氣血充足的源頭,一定要保證脾胃功能強健、正氣不虛,如此才能保證不招致外邪,維護身體強健。人體濕熱的形成,也可以用此理論解釋明白。
雖然濕熱產生的病因有多種,可以說自然界的所有外邪都可招致濕熱症,但脾胃功能狀態是濕熱產生的決定因素。因為“胃為戊土屬陽,脾為己土屬陰,濕土之氣,同類相如。故濕熱之邪,始雖外受,終歸脾胃也”。這是中醫對濕熱源起的最科學解釋,說得更明白些就是人如果飲食無忌,喜食生冷,損傷體內陽氣,會導致脾胃虛弱,運化不足,濕氣積聚,久而化熱,再與從外界傳導而來的外邪相結合,首先影響脾胃運化功能,導致內濕熱產生。反之,脾虛運化無力,又常招致外濕侵犯,一定會傷人身體。所以健脾章虛穀:“胃為戊土屬陽,脾為己土屬陰,濕土之氣,同類相如。故濕熱之邪,始雖外受,終歸脾胃也。”所以防治濕熱還要注意健脾胃。養胃,養好“後天之本”,保證體內正氣足,保證體內不生濕,就易避免濕熱上身。
健脾養胃而避免濕熱纏身,要做到以下幾點:
飲食有節
《黃帝內經》裏麵講“食飲有節”是很重要的一條養生原則,對健養脾胃很有益,平時少吃多餐,飯隻吃七分飽;保證各種營養素的均衡供給;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飽,晚上要吃少;忌暴飲暴食;注意飲食衛生,保證飲食的清潔、新鮮,合理選擇烹飪方式,避免過食煎炸食品,不吃肥甘厚味,對有刺激性的食物要少吃,如此才能保證吃得好,更養生。
必要時斷食,吳鞠通在《溫病條辯》中指出:“陽明溫病,下後熱退,不可即食,食者必複。周十二時後,緩緩與食,先取清者,勿令飽,飽者必複,複必重也。”這就是說發生熱病(濕熱傷脾也算)時,要“斷不可食”,熱退後亦“必須少食”。這樣才可能把邪熱統統排出體外,否則,熱病時大吃大喝,熱不易消退,人的病就不易治愈。而稍愈之後,又“大食”,又會使餘熱不清,舊疾複發。所以有濕熱傷脾胃或脾胃有其他熱病症狀時,要適當斷食對養生有益。
另外,家中應備一些解暑化濕、理氣和中、健脾益胃的藥物,如藿香正氣類藥物、人參健脾丸、香砂養胃丸、大山楂丸等。這類藥物對熱天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食欲缺乏、食少納呆等症狀有改善作用。同時,炎熱的夏日裏還要喝一些補脾益胃、防暑消食、保胃氣的藥粥,以達到安度盛夏的目的。
起居有常
熬夜是導致脾胃虛弱、惹火上身的一種常見的不良生活方式。大數濕熱傷脾的人都有熬夜、生活不規律的情況。《黃帝內經》中講“夜臥早起,早睡晚起,必待日光”。就是說一年四季,你根據四季時節有節律地來進行休息、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並且爭取每晚10點前睡覺,每夜保證8小時的睡眠,這就有益於保持正氣,避免脾胃虛弱而招邪襲身。
優化心情
情誌鬱悶、憂思困脾,會對脾胃傷害很大。所以生活中我們看那些天天愁眉不展,或者愛發火、愛焦慮的人脾胃都不好。為了不濕熱纏身,為了不過早衰亡,還是要注意調節自己的情緒,天天保持有個好心情,脾胃就不虛。
適時運動
生命在於運動,運動對於維護人體健康也是很有益的。每周3~5次慢跑,或其他有氧運動,有助幫助消化,維護身體氣血平衡,有益健康。
總之,導致脾胃疾病的原因,中醫認為,不外乎飲食不節、寒熱不適,或起居不佳、情誌不暢、運動不足所致,所以為了安養脾胃,不受濕熱侵襲,要做好日常保健工作。上麵的建議可參考。
本節養生要點提煉
1脾胃是人的“後天之本”,養生先養脾胃,避免濕熱纏身也要注意養護脾胃。
2養護脾胃,從日常生活中進行調理,注重飲食,保持起居有常,優化好心情,合理運動對養護脾胃有益。
避免過度思慮傷脾胃,引濕火上身
東垣在《脾胃盛衰論》中說脾胃病“皆先由喜怒悲憂恐,為五賊所傷,而後胃氣不行,勞役飲食不節繼之,則元氣乃傷”。說明精神因素損傷脾胃很嚴重,避免濕熱上身,還要注意情緒,避免傷脾胃。
關於濕熱病,尋根問源,無論是先天稟賦不足還是後天失調所致,總能找到脾胃虛弱的病本。所以防治濕熱首養脾胃。我接診過這樣一位女性患者,年齡30歲,已婚4年,沒有孩子,因為老公時運不濟,再加上雙方父母體弱多病,這位患者天天焦慮,渾身不舒服,今天這兒疼,明天那兒疼,幹什麼都不順心,意誌消沉,一大家子都陷入愁雲慘霧中。
又有一回,這患者因二便不暢,且尿黃便溏腹脹來找我。一搭脈,一問診,脾胃濕熱引起的,給她開了健脾胃除濕熱的湯藥,建議她注意保持好心情,注意飲食衛生。
一聽說這話,患者又長籲短歎起來,說自己的家事如何如何,天天心裏不舒服。她也知道自己近幾年來的確是患了很多“毛病”,全都是自己的“心病”,可就是解脫不了。我勸她想開點,注意保持好心情,她說她明白,也會慢慢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