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濕熱源於脾胃,健脾養胃可保體內不生濕熱3(2 / 3)

也可以自己熬製,不過比較麻煩,但是方法可以公布出來:

家庭版龜苓膏

原料:茯苓500克,川銀花100克,金錢龜1隻(500克左右,隻采用龜胸腹部之前腹甲板,因為那裏比較柔軟,含膠質多,容易熬成膏狀),大生地100克,犀牛皮50克,白糖250克。

製作方法:將茯苓洗淨,刨成薄片,生龜宰淨去掉腸髒,然後連同犀牛皮、川銀花、大生地及水5公斤一起倒入砂鍋內,以中火熬煮3小時。待龜肉軟爛,骨散碎時,撈去藥渣和骨屑。將湯液過濾後,分裝在潔淨的小碗或酒盅內,或其他模具內,靜置冷卻,放入冰箱,再次加入適量白糖和蜂蜜即可。

養生功效:上述成品為半固體,膏狀,深褐色,有透明感,潤滑清甜,具有去濕、解毒之功能,對輔助治療脾胃濕熱導致的腹痛、脹滿等症有益。

在龜苓膏中主要以鷹嘴龜和土茯苓為主要原料。鷹嘴龜是名貴的中藥,可清熱解毒;土茯苓則可祛濕。除這兩種主藥外,再配以生地、川銀花、犀牛角等,藥效加強,能清熱解毒、滋陰潛陽、袪濕袪熱,保健養顏等。所以隻要是對症者皆可服用。記得吃時請教醫生,不對症者慎服。

另外,市麵上賣的成品果凍型龜苓膏,建議不要食用,避免過多的添加劑給人體帶來危害。

本節養生要點提煉

1知道龜苓膏的除濕熱原理。

2知道龜苓膏的家庭版製作方法,知道能養生的龜苓膏,不是市場上賣的果凍型龜苓膏。

脾胃濕熱致嘔吐,“黃連茶”除邪不再嘔

《症因脈治》卷二:“濕熱嘔吐之證,內熱煩躁,口臭身熱,麵目黃腫,滿悶惡心,聞穀氣即嘔。”可以借黃連、藿香的除濕熱止煩嘔功效,除去濕熱止嘔吐。

有過嘔吐的人,對這種感覺的記憶都會很不舒服。去年夏天,我接診過一位患者,可謂“受老罪”了。患者因為忙孩子的婚事,在梅雨季節,因一次意外淋雨之後,差不多有一個月的時間都在和惡心嘔吐作鬥爭。並且為此,孩子的婚禮還延期舉行了。

患者來找我時,已經瘦得一把骨頭了。

給他診斷,問他發病經過、症狀之後,再看舌象和脈診,發現患者脈沉數,舌苔黃膩,舌質紅絳。最後確定為濕熱嘔吐。

黃連,性寒味苦,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用於濕熱內蘊、腸胃濕熱、嘔吐、瀉痢等症。在《本草綱目》中講“黃連大苦大寒,用之降火燥濕,中病即當止”,這說明了黃連對於治療脾胃濕熱的重要意義。臨床中醫師應用黃連多采用它的治熱燥濕、瀉火解毒作用來防治多種疾病,如配黃芩、大黃等,能治濕熱內蘊之症。對濕熱留戀腸胃,常配合半夏、竹茹;配木香、黃芩、葛根等以治瀉痢。此外,黃連還可用於胃火熾盛的中消症,可一般出現這種情況的病人,多是由於胃腸積熱,又複感濕熱之邪而致嘔吐。多有內熱、滿悶惡心等兼症。問過患者的情況,是因為平素身體就是濕熱體質,好困倦、好腹脹,大便不成形,有口氣等,再加上暑天又淋雨,又因孩子婚事辦事應酬多,多食辛辣燥熱之品,所以折騰了幾個月,人就病倒了。這是很典型的脾胃虛弱、濕熱所致的嘔吐症。《症因脈治》卷二中說:“濕熱嘔吐之症,內熱煩躁,口臭身熱,麵目黃腫,滿悶惡心,聞穀氣即嘔。”治時宜清濕除熱,常用宣降湯,溫膽湯加減。在給這個患者開方時,我用了溫膽湯去枳實,加黃連、藿香,為患者調理了一周,症狀好多了,基本不嘔了。

後來,患者來感謝我,問我還要不要再開點藥鞏固一下,經過檢查,發現其身體已無須吃藥,不過還是建議他,如果想保健,想防治濕熱引起的嘔吐,也可以用“黃連茶”來幫忙。

黃連茶

原料:黃連5克,竹茹5克。

製作方法:黃連、竹茹擇淨,入茶杯中,加入沸水衝泡,當茶飲。

養生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可以止嘔、止痢,對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等都有益。

配合天花粉、知母、生地等同用。但黃連不宜多用,每次用量,最好控製在2~5克。

竹茹,性微寒,味甘,是清熱化痰、除煩止嘔的重要藥材。臨床對痰熱咳嗽、膽火挾痰、煩熱嘔吐、驚悸失眠、中風痰迷、胃熱嘔吐等很有用。《千金要方》中明確講了竹茹的清熱止嘔作用:“用於濕熱嘔吐,可與黃連、半夏、陳皮同用,於胃虛熱所致的嘔吐或噦逆,可與橘皮、黨參、甘草、生薑、大棗同用。”所以在“黃連茶”中我們選擇竹茹和黃連配伍,可以共奏袪濕、祛熱之內外邪的作用,並且調理肝、脾、胃等,共同防治脾胃濕熱導致的嘔吐。

所以夏季防治脾胃濕熱,或是平常生活中,防治脾胃濕熱引導起的嘔吐,不妨試試這款“黃連茶”,不過,脾胃虛寒的人則不宜選用。因為這道茶飲中兩味藥都過於苦寒,過服久服易傷脾胃。胃虛嘔惡,脾虛泄瀉,五更腎瀉,均應慎服。苦燥傷津,陰虛津傷者慎用。

本節養生要點提煉

1了解濕熱致嘔吐的原因和原理。

2知道“黃連茶”的祛濕熱止嘔意義以及製作方法等,了解黃連茶的飲用禁忌等。

脾胃濕熱泄瀉,“加味葛根茶”有幫助

《難經》中講:“濕盛成五泄。”不論何種泄瀉皆與濕有關。濕熱泄瀉是指濕為病本,熱為病標,臨床治療濕熱泄瀉,要辨證施治,除濕除熱,才能更好地治瀉。

泄瀉是一個症,它可見於多種病症中,也可單獨構成一種病,所以很多醫籍中都以“泄瀉”命篇名。濕為泄瀉的主因,但也要考慮其他因素,比如“春傷於風,夏生飧泄”是濕為病本,風為病標;“暴注下迫,皆屬於熱”,故濕為病本,熱為病標;“澄澈清冷,皆屬於寒”,則濕為病本,寒為病標。所以臨床治療泄瀉,應多方辨證施治,當究標本,分主次,明緩急,對症開方,才能更好地治療。

濕熱泄瀉是泄瀉的一個重要病症,是濕熱內蘊所致,一般暑夏季節多見。但現在一年季也都可見。

先來看一個例子,2009年夏季,隨一幫驢友去五台山,時值暑夏季節,天氣悶熱,又身在異地,飲食不規律,好幾個驢友出現了腹瀉的症狀。晚上到賓館,幾個不舒服的驢友輪著讓我給他們診治,多數為濕熱腹瀉。其中一個驢友的症狀最為嚴重,腹瀉得厲害,肛門灼熱,一天數趟。領隊一看患者的情況比較危急,所以要求當晚送當地醫院輸液治療,我同意。等把生病的驢友送走,我也帶上錢包跑去當地的藥店買了一些中藥材,煮茶給大家做預防之用,避免隊友們再有人倒下。同時,也對幾個症狀比較輕微的患者起治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