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確小腸經脈在人體中的部位、走向
手太陽小腸經:起自手小指尺側端,沿手掌尺側緣上行,出尺骨莖突,沿前臂後邊尺側直上,從尺骨鷹嘴和肱骨內上髁之間向上,沿上臂後內側出行到肩關節後,繞肩胛,在大椎穴處(後頸部椎骨隆起處)與督脈相會。又向前進入鎖骨上窩,深入體腔,聯絡心髒,沿食道下行,穿膈肌,到胃部,入屬小腸。其分支從鎖骨上窩沿頸上麵頰到外眼角,又折回進入耳中。另一支脈從麵頰部分出,經眶下,達鼻根部的內眼角,然後斜行到顴部。脈氣由此與足太陽膀胱經相接。
循經按摩時可以參照一張小腸經經絡圖,即可輕鬆把握。慢慢摸索,或請教中醫經絡保健師幫忙按摩或指導穴位按摩,就可以很輕鬆地掌握此經脈的部位走向。
循經按摩小腸經的時間、程度等
按摩小腸經除了注意把握小腸經的部位、走向,還要注意按摩時間、方法、次數、達到的效果等細節。首先,最好是在未時(13時到15時),這個時候是小腸經當令。在這段時間裏小腸經的氣血最為充足。此時對小腸經進行按摩最有益於養生。
按摩小腸經每次循經按摩3~6遍,以掌推,並在每一個小腸經穴位上稍稍按揉最好。
循經按摩小腸經養生分析
未時不是“未事”,小腸不是小事,身心健康無小事,行動應該從現在開始!
可以促進消化吸收,鼓養小腸經的正氣,有益於養護小腸。小腸是主吸收的,它的功能是吸收被脾胃腐熟後的食物精華,然後把它分配給各個髒器。在此階段按摩,也可以促進午餐的消化吸收,培養正氣。還能振奮精神,因為下午的兩三點鍾,即便是中午睡了午覺,整個精力狀況也不及早上,並且常常會感到工作很累,全身困乏。尤其對長期使用電腦或是長時間伏案工作的朋友來說,這時候最愛出現脖子、肩膀酸痛、胳膊沉重沒勁兒的狀況。此時對小腸經進行按摩,可以疏通經絡,使氣血更加順暢。尤其是老年人,消化功能不好的,在此時按摩小腸經可以改善小腸的功能,有效緩解老年人消化吸收能力差的問題。
學會了這個方法,健養小腸,防治小腸疾病,抵禦外邪就有方可操作了,所以感興趣的朋友不妨試試。
本節養生要點提煉
1知道用小腸經可養護小腸除濕熱。
2知道循經按摩小腸經的方法,知道其中的養生功效等。
濕熱消瘦,“增肥湯”可助小腸除邪提升消化力
“增肥湯”可助小腸除邪提升消化力,抵製濕熱,有助增肥,治濕熱消瘦。
這個時代總是有那麼多人在某一件事情上有自己的歡喜和哀愁。就拿現在的肥胖來說吧,很多人為肥胖發愁,認為自己屬於喝涼水都胖的人,可是有些人卻為自己太消瘦而心煩,千方百計地增肥。千華就是這樣一個人。千華大學畢業後,找了一份賣酒的工作,天天出入各大酒樓、賓館,銷售自己的產品,雖然她兢兢業業工作,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可是她的身體卻越來越差了。
千華因為要推銷自己的產品,所以要經常請客戶吃飯,有時候還要陪客戶試飲。或許是喝酒喝多傷了身體,也或者是飲食不規律傷了脾胃,再或者壓力太大傷了腸胃,總之千華從大學剛畢業時的64公斤到現在瘦得不到50公斤,一米六七的個頭,這點體重的確很可憐。千華想吃胖點,可是怎麼也吃不胖,並且隔三差五地拉肚子,這讓她很是苦惱。
當有一次去見客戶,被客戶譏笑為“麻稈”時,千華傷心極了,第二天就向公司請了長假,專心調理起身體來。
她來找我時,的確很瘦,問她情況,她說總覺得自己的肚子不舒服,大便次數多,多為水樣便,小便短黃,聽她說這樣的症狀,可以肯定又是一例小腸濕熱,泌別功能不強,消化吸收不好的病例。給她開了些整腸養生的湯藥。方用人參、白芍、熟地、白術、茯苓、炙甘草等。讓她回家服用,效果很好。7天的藥量吃完,脾胃功能就有了很大的改善。
之後再來找我,建議她再按原方吃幾劑之後,就可以不吃了,自己在家試試“增肥湯”來助小腸除邪,補益身體。
下麵來看看這“增肥湯”的做法:
增肥湯
原料:黃芪10克,烏雞1隻,茯苓10克,薏米20克。
製作方法:烏雞如常法宰殺幹淨,入砂鍋加入黃芪,茯苓和薏米,一起煲湯,待雞肉熟爛時,即可飲用。常吃有益。
養生功效:補氣養血、益小腸、清熱利濕。
黃芪,景嶽稱:“(黃芪),因其味輕,故專於氣分而達表,所以能補元陽、充腠理、治勞傷、長肌肉。”這說明黃芪是補益氣血、增長肌肉的佳品,適合瘦人補益。另外,《本草正》中講:“補益中土,溫養睥胃,凡中氣不振,脾土虛弱,清氣下陷者最宜。”小腸居中下覺,黃芪力量皆在三焦,故對小腸補益有益。
烏雞補益氣血,滋養五髒六腑,是虛弱體質者很有效的補益佳品。常食可以大補髒腑,使人增肥。
茯苓、薏米,取其補益和利濕熱的作用,綜合全方大補的情形,為防小腸濕熱作準備。所以全方用這四味藥,有補有益,有補有清,非常適合補益小腸且能除邪提升消化力。所以此方食用,可以避免過度補益給身體帶來的負擔,同時輕微地泄濕熱,則更養生。
本節養生要點提煉
1知道小腸濕熱導致消瘦的原因。
2知道“增肥湯”的做法、養生功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