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 濕熱下注留於腎,增強腎氣讓濕熱不傷人(2 / 3)

揉腰眼:將手心手背搓熱,以食指掌指關節突起部放在兩側腰眼穴(腰眼穴在腰部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3.8寸處)上,先順時針方向壓揉36次,再逆時針方向壓揉36次,連做36次。意守腰眼穴。每天按揉此穴,具有活血通絡、健腰益腎等作用。

捶腰骶:將手心手背搓熱,兩手四指握大拇指成拳,以拳背部有節奏地叩擊腰部脊柱兩側到骶部,左右皆叩擊36次。意守腰骶部,並意想腰骶部放鬆。每天叩擊腰骶,具有活血通絡、強筋健骨等作用。

擦腰:將手心手背搓熱,以兩手掌麵緊貼腰部脊柱兩旁,直線往返摩擦腰部兩側,一上一下為1遍,連做36~72遍。意想腰部的熱感越來越強而達整個腰部。每天摩擦腰部,具有行氣活血、溫經散寒、壯腰益腎等作用。腰部保健按摩,每天早晚各一次,堅持不懈,必見成效。

腰部活動:兩手相互摩擦至熱,用兩手叉腰,大拇指在前,四指按在兩則腎俞穴處,先順時針方向旋轉腰臀部36次,再逆時針方向旋轉腰臀部36次,連做72次。意想腰部盡量放鬆。每天活動腰臀部,具有舒筋活血、滑利關節、強健腰肌等作用。

腰部保健按摩可以舒筋通絡,促進腰部氣血循環,消除腰肌疲勞,緩解腰肌痙攣與腰部疼痛,使腰部活動靈活、健壯有力。

本節養生要點提煉

1知道“腰部按摩功”對人體的健康。

2學習“腰部按摩功”的操作方法等。

叩齒咽津,增補先後天,濕熱則無妨

“叩齒咽津”是很古老的養生之法,也是最簡單、最有效、最為養生專家和養生愛好者推崇的養腎之法,可以扶助腎氣、抵製濕熱等外邪的入侵,防治一切腎病。

如果有人問我,什麼是最好的養腎補虛除濕熱之法,我一定會告訴你“叩齒咽津”是最簡單、最有效、最為養生專家和養生愛好者推崇的養腎之法,可以扶助腎氣、抵製濕熱等外邪的入侵,防治一切腎病。

中醫藏象學說認為,“齒為骨之餘”“腎藏精,主骨生髓”。牙齒是人體中最堅硬的部分,叩齒能夠強腎壯骨。明代《修齡要旨》中介紹長壽經驗時說“每晨醒時,叩齒三十六遍”;清代《玄機口訣》中說“叩齒法,簡而易行,能令齒根堅固,至老而不脫落”。

古代人把口中的津液稱為醴液、華池、玉泉、瓊漿等,認為口中津液為腎中之精氣所化,咽津能滋陰降火。《靈樞·根結》曰:“少陰根於湧泉,結於廉泉。”

《內經知要·卷上》曰:“腎為水髒……,命門在兩腎之間,上通心肺,開竅於舌下以生津。津與腎水,原是一家,咽歸下極,重來相會,既濟之道也。”此法可以滋陰補虛。《紅爐點血》更進一步指出:“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養神,在肺助氣,在腎生津,自然百骸調暢,諸病不生。”可見咽津不僅能補益腎精,而且能調養五髒,增強髒腑功能,常年堅持鍛煉,可以祛病、可以保健、可以延年。

下麵我們就來學習一下,如何叩齒,咽津:

預備式:姿勢采用靜坐、靜臥、靜站均可。寧心靜氣,調勻呼吸,鼻息口呼,輕吐三口氣。

叩齒:口唇輕閉,首先,上下門牙齒叩擊9次,然後左側上下牙齒叩擊9次,右側上下齒叩擊9次,最後上下門齒再叩擊9次。

攪舌:即用舌頭貼著上下牙床、牙齦、牙麵來回攪動,順時針9次,逆時針9次,左右各18次,古代養生家稱之為“赤龍攪海”。

漱津:攪舌後口中津液漸多,口含唾液用兩腮作漱口動作36次。

咽津:漱津後,將津液分三次緩緩咽下,在吞咽時,要注意守丹田,好像把唾液送到丹田一樣。

每次練叩齒咽津習法三次,每日可練三次。叩齒漱咽也是一種非常容易掌握的自我保健方法。一般可於每天早上晨起及晚間睡眠前練習,也可以在午間休息、上班休息時間擇時而習,或在上班乘車途中,排隊辦事之時偷閑而習。這一健身方法簡便易行,不占用專門的時間,也不用任何器械。每天堅持下來,便能達到“白玉齒邊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長年”的效果。咽津是氣功術語,又作咽液,咽口中津液。《悟真篇》:“咽津納氣是人行,有藥方能造化生。”《淵鑒內涵·道部養生》:“吞景咽液,飲食自然,身必壽。”咽津有潤髒養身之效,又常作為氣功內丹術的輔助手段應用。

如果能從小堅持一直到老,可以使牙齒堅固,不生牙病,還能補益腎氣,不生腎病。建議每個朋友都將此作為自己一生的養生必備方法。

本節養生要點提煉

1知道叩齒咽津對增補先後天、抵製濕熱的作用。

2學習叩齒咽津的功法,並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運用。

循腎經按摩整一身正氣,袪濕熱送福音

腎經,是一條關乎一個人一生幸福的經絡,誰若想提高生活質量,就要學會運用腎經來自我保健,可以整出一身正氣,祛濕除熱送福音。

以前一位養生家說過:“腎經,是一條關乎一個人一生幸福的經絡,誰若想提高生活質量,在身體上從溫飽進入小康,那就必須把腎經鍛煉強壯。”因為腎是先天之本,腎髒包含著生命的原動力,是生殖力的源泉,腎經也是我們活命保安康的養生要經。

以前一位患者問我:“能不能用腎經來除濕熱呢?”我說:“當然可以,毫無疑問,腎髒依現代醫學而言,是掌管水分調節的,並具有將體內多餘水分和代謝廢物由膀胱排出體外的功能。但是養腎不一定隻除濕熱,最好將腎經的所有穴位聯合起來用,才能起到全麵養護腎氣的作用,不光是可以除濕熱,還能抵製各種腎及腎經疾病。患者覺得有理,便問我如何利用腎經全麵養腎,我則教他循腎經按摩,來整一身正氣,為袪除濕熱送福音。

明確腎經經脈在人體中的部位、走向

足少陰腎經:從腳小趾下邊開始,斜向腳底心(湧泉),出於舟骨粗隆下(然穀、照海、水泉),沿內踝之後(太溪),分支進入腳跟中(大鍾);上向小腿內(複溜,交信;會三陰交),出窩內側(築賓、陰穀),上大腿內後側,通過脊柱(會長強)屬於腎、絡於膀胱(肓俞、中注、四滿、氣穴、大赫、橫骨;會關元、中極)。

直行的脈:從腎向上(商曲、石關、陰都、通穀,幽門),通過肝、膈,進入肺中(步廊、神封、靈墟、神藏,彧中、俞府),沿著喉嚨,夾舌根旁(通廉泉)。它的支脈:從肺出來,絡於心,流注於胸中,接手厥陰心包經。

循經按摩時可以參照一張腎經經絡圖,即可輕鬆把握。慢慢摸索,或請教中醫經絡保健師幫忙按摩或指導穴位按摩,就可以很輕鬆地掌握此經脈的部位走向。

循經按摩大腸經的時間、程度等

按摩腎經除了注意把握腎經的部位、走向,還要注意按摩時間、方法、次數、達到的效果等細節。首先,最好是在酉時,即17點到19點,這個時辰是腎經值班,此時按摩腎經可以增補元氣,我們的五髒六腑,都是由元氣生出來的。所以在腎經當令時,按摩腎氣可以補一身正氣,人不易被外邪打擾,也就更健康。

按摩腎腸經每次循經按摩3~6遍,以掌推,並在每一個腎經穴位上稍稍按揉最好。

循經按摩大腸經養生分析

腎髒依現代醫學而言,是掌管水分調節的,並具有將體內多餘水分和代謝廢物由膀胱排出體外的功能;但在中醫醫學的領域中,腎髒包含著生命的原動力,是生殖力的源泉。腎是健康、生命之源,但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漸漸衰弱。若出現以上所述症狀,請刺激腎經上的穴位,以謀求症狀的改善。腎經共有二十七個穴位。每個穴位都是一個養生的寶貝。可以根據需要,適當選擇,會給養腎帶來很多好處。

學會了這個方法,健養腎,防治腎經疾病,抵禦外邪就有方可操作了,所以感興趣的朋友不妨試試。

本節養生要點提煉

1知道腎經對健康養腎的重要意義。

2知道按摩腎經來養腎除濕熱的方法,並學會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濕熱腰痛,“黑豆除濕補腎湯”可拯救

《黃帝內經》中講“腎熱病者,先腰痛”,這句話的意思是腰為腎之府,腎病必見腰痛。如果是濕熱導致的一些疾病,比如尿路感染、腎炎等都會出現腰痛的症狀,“黑豆除濕補腎湯”可化解。

很多人都經常有腰痛的情形出現,可是腰痛是一種症狀,不是一種疾病,所以臨床診治時一定要注意辨證施治。在本書中我們主要介紹濕熱腰痛,這是腰痛的一組重要病症,需要積極防範。

在《黃帝內經》中有這樣一段闡述:“腎熱病者,先腰痛。”這句話的意思是腰為腎之府,腎病必見腰痛。如果是濕熱導致的一些疾病,比如尿路感染、腎炎等都會出現腰痛的症狀,並且也伴隨有其他症狀。所以當腰痛時,一定要注意考慮腎的原因,另外,根據臨床其他症狀,來找出辨證施治的方法方可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