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智相品(2 / 3)

決定墮邪聚  而示下劣乘

是則為愚癡  不名摩訶薩

趣向一乘者  為欲聽法故

樂處於生死  智者之所說

決定專一心  隨欲而教化

是名為方便  智者所讚歎

一向為聲聞  教令生厭惡

堪任為器者  教以摩訶衍

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取法之慈而莊嚴輪不取眾生相。何以故。取眾生慈而莊嚴者。則是聲聞辟支佛行。不能莊嚴大乘道也。聲聞辟支佛雖修於慈。但自為己不為利人。為自調伏滅己結業。盡諸煩惱已得涅槃。為我人眾生而修行慈。於他眾生心常放舍。是故不名為大莊嚴輪。唯斷己結不能為人除諸煩惱。菩薩摩訶薩則不如是。常為一切眾生修行慈心莊嚴大慈。名為菩薩摩訶薩。無依止慈。不依止陰界入故而修行慈。不依止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而修行慈。不依止欲界色界無色界而修行慈。不依止此世後世故而修行慈。不依止此岸而修行慈。不依止彼岸而修行慈。不為不到故而修行慈。菩薩摩訶薩。唯緣法故而修行慈。此非聲聞辟支佛之所能行。唯諸菩薩摩訶薩。乃能成就如是大莊嚴緣法慈輪。若菩薩從初發意離於五欲。如是菩薩摩訶薩。堪任聲聞辟支佛作大福田。亦為一切眾生守護供養

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大悲輪。從初發意斷除五欲。名為摩訶薩堪為聲聞辟支佛作大福田。常為一切眾生守護供養。何以故。一切聲聞辟支佛。但自為己而修悲故。菩薩摩訶薩則不如是。而自亡己為一切眾生故而修行悲。是故堪為一切眾生作大福田。如是菩薩摩訶薩。能兼他人修四攝法。為成熟眾生故。乃至舍己支節身命及以財物。以此大悲為欲安樂諸眾生故。亦不得眾生相。不得施者相。不得受者相。乃至不得施業果報相。行檀波羅蜜時。不取行相愛語利益及同事相。雖行四攝而不取相。常以最勝心第一心寂滅心。乃至無量阿僧祇心。無行陰界入心。無動搖而常安住。莊嚴大悲寂滅心成就眾生。

善男子。以如是相能大莊嚴。不與一切聲聞辟支佛共。菩薩摩訶薩具足成就此大悲輪。從初發意斷除五欲。堪為聲聞辟支佛作大福田。常為一切眾生守護供養。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此法難思議  甚深如虛空

無色無所住  大悲之所成

常勤行頭陀  菩薩最上智

大悲勇進力  超過一切人

眾生無歸依  生死苦所縛

普欲令解脫  大悲水洗除

幹竭生死海  則非聲聞地

及與緣覺乘  菩薩所哀湣

貪欲恚愚癡  眾生沒惡道

以此大悲水  洗浴苦眾生

複次善男子。又有廣遍虛空無邊無有量數種種差別音聲辯才一切三昧總持忍辱大莊嚴輪。菩薩摩訶薩若成就此輪。從初發意斷除五欲。則能堪為聲聞辟支佛作大福田。一切皆應供養守護雲何名為菩薩摩訶薩廣遍虛空無邊無量種種差別音聲辯才一切三昧總持忍辱大莊嚴輪。所謂菩薩照明一切法。猶如月光普照天下。無相無依心無所染。於諸三昧身心不動。眼眼觸眼識悉皆不動。若眼緣觸內生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生寂滅心與無生心。耳鼻舌身。乃至心意意識無生亦如是。能生三受寂滅心無生心。三世陰界入一切亦皆無生無有動搖。三界三行三戒。三乘三解脫。三根三觸。亦寂滅心無生心。一切處無住。皆行無相檀波羅蜜。乃至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波羅蜜皆住寂滅心無動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皆住不動。九次第定亦不動。乃至三行如不如相亦悉不動。知一切法悉無所障住八聖道。窟宅及非窟宅。有取無取。有漏無漏。有此彼岸。無此彼岸。無大無小。有作無作。有善無善。有記無記。於一切處而心不動。乃能如是大慈大悲興大方便。為成熟眾生守護三乘及四無畏。分別十地乃至十八不共法。於一切處皆住無作無起心常安住。取相三受皆悉寂滅。菩薩摩訶薩離一切相。得虛空眼火光照明三昧一切三昧王方便大莊嚴輪。若菩薩住是三昧。則能滅除過去諸業。三惡趣苦皆悉消滅令盡無餘

善男子。譬如五日出時。一切泉流河池及諸大河。四大海水皆悉枯竭。如是菩薩摩訶薩。以廣遍虛空無邊無量阿僧祇譬喻言辭巧說辯才一切三昧總持忍辱大莊嚴輪。菩薩若能成就此輪。滅盡三有除諸惡趣。於過去世所有業障永滅無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