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949年上半年,東北、華北、西北,以及華東的山東、蘇北等中共老解放區及其包圍的小塊新區,土地已基本平均分配,原有的土地占有關係得到徹底變革;在中原等新解放區已通過減租減息,削弱了舊有鄉村組織的力量,也爭取到了盡可能多的政治支持。跨越或避免了政府與農民之間的中間層,減少了財政的流失。
在擁有2.7億人口,麵積約230萬平方公裏的解放區(內蒙古自治區和華南不在內)中,已經完成土地改革的地區約有1.51億人口,約占當時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農業人口約1.25億,即1億多農民通過減租減息和土地改革,從地主和舊式富農手中獲得近2500萬公頃(約3.7億畝)的土地和其他勝利果實。
獲得土地的農民當中,90%左右是貧農和雇農。同時中農也普遍獲得了利益。一部分少地的中農分到了土地,其戶數約占得地戶的10%,占中農戶數的30%,如太行地區中農所得土地占全部分配土地的20%左右。在土地較集中、佃農較多的地區,還超過這一比例。分配土地以外的其他財產,得利的中農一般占得利總戶數的15%,占中農戶數的50%以上。所有農民都通過土地改革免除了地主富農所轉嫁的負擔和壓迫,獲得民主權利。土地大體平均分配以後,農村人均占有了3~8畝土地及其他生產資料,同一地區各階層之間土地的數量和質量大體平均,農業勞動者和土地直接結合。
在土地改革中,億萬獲得土地、糧食、房屋的農民,為了保衛翻身果實,以“保田參軍”為口號,到處掀起參軍熱潮,踴躍加入解放軍。華北區自日本投降至全境解放,有近百萬農民參軍,其中太行區全區平均參軍者已達全人口的4%,少數高的地方達8%。1949年年初,太行區在10天內即有24501人參軍,魯中南在1個月中即有38000人參軍。東北解放區土地改革3年以來(1947—1949),共有160萬人參軍。
由於“保田參軍”,打仗目的明確,由翻身農民組成的中共軍隊,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好,特別是1948、1949兩年各個業已完成土改的地區參軍的新兵質量最好。山東渤海區新兵中,中共黨員幹部占14%;華東區新兵中,貧農和中農占90%;太行區新兵中,18至25歲的青年占75%以上。這些新戰士關心政治和部隊建設,他們對於新解放區未翻身的農民有高度的同情心,決心幫助被壓迫者獲得徹底解放,打起仗來奮不顧身。
中共解放區的農民還就地組織民兵,協助野戰部隊和地方武裝牽製、圍困與殲滅進犯的國民黨軍隊。在解放戰爭期間,民兵2284800人次參加大小戰鬥114700次,殲敵204700人。民兵積小勝為大勝,有效地消耗了敵人的有生力量。
為了“保家保田”,解放區農民在物資、人力等各方麵保障解放軍的前方供應。在物資上,翻身農民積極交售公糧。東北解放區3年來共交納450萬噸公糧,質量之好、速度之快是空前的;1948年年底起征的公糧到舊曆年時,前後不過1個多月即已完成95%以上。解放區的婦女還承擔了製作軍鞋、被服的任務。由於群眾發自內心的支持,糧食、棉布、軍鞋等各種物資源源輸入軍隊,為戰爭提供了經濟基礎。在戰爭期間,除東北解放區外,各地沒有或幾乎沒有機械化運輸工具,各種物資和傷病員的運輸全靠民工以體力或手工工具完成。僅戰爭後期的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中,人民支援前線的人力就達541萬,擔架107700副、馬(牛)車389820輛、小推車430900輛、牲畜1036300頭、糧食95000萬斤。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中共在短短的三年間打敗了國民黨的軍隊,取得決定性的勝利。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天安門城樓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二、土地改革的第二階段
現在有學者說,新中國成立初期進行大土改,是因為舊中國土地占有的嚴重不均導致了階級分化。其理由是,劉少奇1950年6月14日所作的《關於土地改革問題的報告》說:“占鄉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和富農,占有約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土地,他們借此殘酷地剝削農民。而占鄉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貧農、雇農、中農及其他人民,卻總共占有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他們終年勞動,不得溫飽。”
這個判斷來源於毛澤東20世紀30年代的一係列農村調查。毛澤東當年對地主和富農占有土地70%~80%判斷的一個主要原因,在於他將“公田”也歸到了地主名下。在毛澤東所調查的尋烏,“公田”占到了40%,地主田產也僅有30%,他將“公田”都歸到地主名下,並稱此類地主為“公共地主”。毛澤東:《毛澤東農村調查文集》第10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