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中國共產黨土地製度變革:重構底層政權服務工業化(3)(2 / 3)

在會議討論中,不少民主人士主張“和平土改”,主張“隻要政府頒布法令,分配土地,不要發動群眾鬥爭”。不少人以“江南無封建”等言論,對土改進行抵製。出席會議的不少代表對這些言論也表現出附和和共鳴。

針對上述對土改的各種懷疑和抵製的言論,中共在會議過程中以團結和鬥爭相結合的傳統手法,對民主人士進行反複的說服和教育。中共中央主要領導人分別邀請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等,進行協商座談,溝通思想、交換意見,並在小組和大會上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擺事實、講道理”,力圖在共同綱領基礎上統一認識。

此後,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會主席李濟深、中國民主同盟主席張瀾、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央召集人黃炎培、中國民主促進會主席馬敘倫、中國農工民主黨主席章伯鈞在會上分別表態,宣布擁護《土地改革法》(草案)。國民黨起義將領劉文輝、盧漢、鄧錫侯等也表明支持和擁護土改的立場。

會議經過審議,同意劉少奇的《關於土地改革問題的報告》;對中共中央提出的《土地改革法》(草案)進行了若幹有益的修改和補充後,同意並建議中央人民政府采納實行。

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舉行第八次會議,根據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的建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6月30日,毛澤東主席簽署主席令,正式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分為總則、土地的沒收和征收、土地的分配、特殊土地問題的處理、土地改革的執行機關和執行方法、附則等6章40條。至此,在全國新解放區開展的土地改革有了新的法律依據。

也就是說,這次土地改革中央爭取了各個集團的支持,在策略上,如毛澤東所說“不要四麵出擊”。在此基礎上,政府製定了一套係統的政策措施。

後來,總結經驗的時候,薄一波說:“這次土改進展比較順利,主要是由於黨中央在總結曆次土改經驗的基礎上,根據新中國成立後的新形勢、新情況,製定和執行了一係列新的政策,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保存富農經濟,相應地在政治上實行中立富農的政策。”薄一波:《若幹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卷第120—132頁。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第二,嚴密組織,分步驟落實。

首先是建立一套係統的土地改革網絡。劉少奇在1950年6月14日所作的《關於土地改革問題的報告》中說:“農民協會應該成為土地改革隊伍的主要組織形式和執行機關。各級農民代表大會、農民協會委員會和各級人民代表會議,應該成為土地改革中活動的中心。正派的農民中的積極分子和上麵派到鄉村中的土地改革工作幹部,應該成為土地改革中的骨幹。進行土地改革的各省的高級領導機關應該與鄉村架通電話,與下級密切聯係,並逐級派負責人或巡視團下去,切實地掌握運動的領導。”

其次是製定具體辦法:(1)在中國共產黨的統一領導下,通過清匪反霸,建立共產黨領導的各級鄉村政權。(2)由各級人民政府成立土地改革委員會,直接指導土改工作的進行。(3)由土改委員會組織土改工作隊,下到農村基層,具體協助農民組織農會和開展土改的各項工作。土改工作隊除了有各級黨政機關幹部和大學師生參加外,還吸收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參加。僅華東區的土改工作隊就達6萬餘人。(4)在各級政府和土改工作隊的領導下,由農會來劃分階級、沒收和分配土地和財產。

第三,由點到麵,逐步推廣。

各個地區的土改都是由點到麵,先辦試點,然後再全麵展開。這種方法充分體現了土改政策的穩妥和注重各地具體情況的差別。比如,華東地區,1950年7月份開始土改,各省、專區和縣都選取1~2個鄉進行典型試驗,9月中旬召開第一次典型試驗總結會,各鄉總結了發動群眾、劃分階級成分,沒收或征收,分配和總結土改,轉入生產四個具體步驟。在此基礎之上,土改推進到局部地區。11月中旬,該地區又召開第二次典型試驗總結會議,總結了由點到麵的經驗。12月,各省土改全麵展開。中南地區自1950年秋收後土改開始,每一個縣和區先在一些條件較好的鄉村進行典型試驗,然後經過農代會總結經驗,再由點到麵波浪式地推廣。中南局1950年12月30日致電毛澤東並向中央彙報中南地區土改工作情況時,就明確提到他們總結出的經驗:“堅持由點到麵波浪式的發展方式,一般按一三九的比例向外擴張。”《中央轉發中南局關於土改工作的通知》,見劉少奇:《建國以來劉少奇文稿》第三冊第19頁。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

這一次的土地改革,同樣也是非常成功的。1950年冬季開始,政府每年派出30萬人以上的土改工作隊。到1952年年底,除少數民族地區外,土改基本完成。3億多農民分得7億畝土地,300萬頭耕畜,4000萬件農具,3800萬間房屋,53億千克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