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中國共產黨土地製度變革:重構底層政權服務工業化(4)(2 / 3)

(2)大規模工業建設需要巨額投資,但麵臨資金短缺難題。工業化發展戰略確定後,接下來麵臨的就是工業化資本積累模式的選擇。一般來說,工業化內部積累有兩種辦法:一是日本明治維新後采用高地租高稅收方法完成國家高積累的“明治模式”,其結果是國家與農民關係緊張,農民流向農業以外;二是蘇聯采用的農業集體化和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的方法。這兩種辦法都是針對農民和農業,但前一種保留了市場機製(日本農民交高稅後可保留私有財產,可自由流動),後一種沒有。中國選擇了後一種。陳雲在1950年6月就講到:“中國是個農業國,工業化的投資不能不從農業上打主意。”同上,第97頁。1953年8月,他又說:“至於縮小工農業產品價格的剪刀差,這是我們的共同目標,共產黨的政權必須這樣做,不能忘記。革命就是為了改善最大多數人民的生活,但是由於我們的工業品少,也不要以為很快可以做到。這個問題我有責任說清楚,因為還要積累資金,擴大再生產。”《陳雲文選》第2卷第194—19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薄一波也認為:“在我們這樣經濟落後的農業大國,進行大規模工業化建設,在開始一個時期內,要求農民多提供一些積累是必要的,不可避免的。資本主義國家籌集工業化資金,或者依靠殘酷的原始積累、掠奪農民,或者對外掠奪殖民地,或者兩者兼而有之。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不能那樣做。但是,如果不在相當一個時期內,要求農民多提供一點積累,工業化資金哪裏來?當時黨內黨外都有一些同誌過於同情農民,不讚成統購統銷,他們的出發點可能是不壞的,但他們的意見是不對的,行不通的,因為沒有考慮國家工業資金積累這一大的實際需要。”薄一波:《若幹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卷第280—181頁。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鑒於這種情況,1953年11月19日,中國政府公布了《關於實行糧食的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的命令》,從12月開始在中國實行“統購統銷”。

按照“統購統銷”的規定,“生產糧食的農民應按國家規定的收購糧種、收購價格和計劃收購的分配數字將餘糧售給國家”。但是實際上,所謂“餘糧”隻是“虛晃一槍”,“計劃”和“分配數字”才是實質。正如陳雲1953年10月2日在中共政治局討論糧食統購統銷問題的擴大會議上所說:“我們實行征購,不要說餘糧征集製、餘糧征購,因為餘不餘算不清。”

陳雲承認:“實行征購的毛病是妨礙生產積極性,逼死人,打扁擔,暴動。但不采取這個辦法後果更壞,要重新走過去舊統治時期糧食進口的老路,農村資本主義發展,裝備進口減少,建設推遲,結果帝國主義打來,扁擔也要打來。”

也就是說,為了保住工業,隻能犧牲農民利益。毛澤東曾說:“工人的收入是比農民多一些……若把工人的工資同農民的收入平均一下,拿一部分給農民,那不是要毀滅中國的工業嗎?這樣一拿,就要亡國亡黨。”

糧食統購統銷,意味著除了大約8%的農業稅之外,國家用市場價格的三分之一,強製從農民手裏征購糧食,然後去供應城市居民和換取外彙發展工業。

實行“統購統銷”的第一年,從1953年7月1日到1954年6月30日,連同農業稅在內,政府從農民那裏獲得糧食784.5億斤,超過計劃75.5億斤,比上年度多收177.9億斤,增加了29.3%。

而在同一時期,中國糧食產量隻比上一年增加了1.8%。1954—1955年,長江、淮河流域受到百年不遇的大洪災,政府仍征購891億斤糧食,比上一年增加12%。而在此同期,糧食產量隻比上一年增加了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