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二十幾歲,讓自己不斷成長的人生經驗(2 / 3)

對於剛步入職場的年輕人來說,擁有自製能力就顯得更為重要了。缺乏了自製能力,就很難獲得晉升的機會。其實這並不可怕,真正令人害怕的是在失去晉升機會的同時,他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失敗來自於缺乏自製力,來自於不相信自己可以掌握命運。正如羅伊·史密斯所說:“自製力宛若受到控製的火焰,正是它造就了天才。”

14世紀,有個名叫羅納德的貴族,是世襲的正統公爵。他的弟弟反對他,把他推翻了。弟弟要擺脫這位公爵,但又不想殺死他,便想了個辦法。

羅納德被關進牢房後,弟弟命人把牢房的門改得比以前窄一些。羅納德身高體胖,胖得出不了牢門。弟弟許諾,隻要羅納德能減肥並自己走出牢門,就不僅能獲得自由,連爵位也能恢複。

可惜,羅納德不是那種有自製力的人,他無法抵擋弟弟每天派人送來的美食的誘惑,結果不但沒有減肥,反而更胖了。

一個沒有自製力的人,就像被關在鐵柵欄中的囚犯一樣,永遠被束縛住,永遠突破不了瓶頸。

與之相反,有自製力的人會勇於接受精神和肉體上的磨煉;他們願意接受超出自己想象的任務並全身心投入其中將其完成;他們經常讓大腦保持活躍,考慮一些有挑戰性的問題,不斷地思索需要認真對待的事情以訓練自己的自製力,而這種自製力決定了人們在關鍵時刻的所作所為。

那麼,作為年輕人,你該如何提高自己的自製力呢?你可以嚐試用“磨煉法則”來培養克己自製的品質。舉個例子,第一位成功征服珠穆朗瑪峰的新西蘭人埃德蒙·希拉裏在被問及是如何征服這座世界最高峰時,他回答道:“我真正征服的不是一座山,而是我自己。”這種優秀的品質就叫做自製力或克己自律。實際上,你也完全可以從每天去做一些並不喜歡的或原本認為做不到的事情開始,在“磨煉法則”的作用下,培養自己的自製力。

你應該知道,隻有通過實踐鍛煉,才能夠真正獲得自製力。也隻有依靠慣性和反複的自我控製訓練,我們的神經才有可能得到完全的控製。從反複努力和反複訓練意誌的角度而言,自製力的培養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種習慣的形成。一旦這種習慣養成,你將會受益終生。

總結過去比展望未來更重要

竹子素來被認為是堅韌不拔的代表。它不屈不撓地向上生長,不會歪曲。不僅因為它有渾圓的幹,更因為它有節。這些節均勻地刻在竹的腰杆上,不時地警告自己要奮勇向上攀登,也時時糾正每一個走向歪曲的可能。正是因為它時時留意每一節,才有了它的淩雲之勢,才成就了它不同尋常的一生。

竹子是這樣,學習是這樣,人生也是這樣。幹什麼都不可能一帆風順,需要我們時時總結,總結經驗,再接再厲;總結教訓,重整旗鼓。

適時總結,是為了走得更遠。有時候,一直不斷地往前走,卻很少回頭看自己的工作情況,就是缺乏總結。而沒有總結的後果,往往就是走彎路。你為自己所作的總結,就像竹子的小節一樣。它能使你的每一步都邁得踏實而有力,朝著心中的目標,每小結一次,就前進一步,這就是竹子要告訴你的。對你自己而言,總結是對前階段所積累知識的一次係統化的概括和梳理,是一個思維鍛煉和自我提升的過程,更是一次由實踐向理論提升的質的飛躍。

當你低頭前行一段時間後,需要回過頭來反省一下,總結一下自己的成績與不足:什麼可以幫助我成長?我該如何應用在生活上?何時應用?我做錯了什麼?是不是可以避免?下次應該有什麼樣的改進?我做對了什麼?我能從中學到什麼經驗呢?我還需要做什麼……

因為,無論你計劃得多麼周密,總是無法預料現實中會發生什麼事。或者,你的計劃本身就存在某種缺陷,如果不及時作必要的調整,我們就可能在走下坡路時還不知道,等到積重難返的時候,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如果你注意總結,注意積累,用總結出來的經驗指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不斷地超越自我,就能不斷提高。因為,總結是成功的加速器。經常總結自己,可以理性地認識自己,對事物有清晰的判斷,也可以提醒自己改正過失。隻有全麵地總結,才能真正地認識自己,隻有真正認識了自己並采取了相應的行動,才能不斷完善自己。因此,經常總結自己是不可或缺的。“總結自己”應該成為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斷地檢查自己行為中的不足,及時地反思自己失誤的原因,這樣就一定能夠不斷地完善自我。

不管怎樣,學會總結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做到的。無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學會總結會讓自己變得更出色。

你可以寫周記或者一月總結一次,對你近期內的生活進行梳理。這樣你就可以清楚地知道你在什麼地方需要改進,什麼地方做得不錯需要保持,然後你就可以確定相應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通過總結反省,找出需要改進的地方並加以改正,這樣我們才能有所提高。通過反省,我們可以找出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是不做也無妨的,那麼就可以在以後的學習中不再去做。很多時候,經驗教訓通過反省和總結,就能成為你的智慧。

總結,其實是一種學習,總結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如果你能夠不斷地總結自己所處的境況,並努力地尋找種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從中悟到失敗的教訓和不完美的根源,並能全力以赴去改變,那麼,你就可以在總結中清醒,在總結中明辨,在總結中變得睿智,直至獲得成功。可以說,一個人要是學會了總結,世界上就再也沒有任何艱難險阻可以妨礙他走上成功的道路。

認真總結一下你走過的路吧,看看到底有沒有意義。想想你做過的很多事情,是不是有很多是沒有必要做的,怎樣做事才可以做得更輕鬆更漂亮。你必須不斷總結,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做事方法。

同時要記住,不僅要總結自己,你還要總結別人。個人的經驗教訓雖然來得更直接更真切,但其廣度和深度畢竟是有限的。要獲得更加廣博而深刻的經驗,還要在總結自身的基礎上,善於從別人的經驗教訓中學習。

二十幾歲的你,在生活的道路上,如果能不斷反省自己、總結自己,善於從他人的經驗教訓中得到啟示,那麼你一定可以少走很多彎路。所以,不管你前進的腳步有多匆忙,都要學會停下來,回過頭,看一看、想一想,認真地總結一下。

審慎地聽取別人的建議

雖然我們說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要積極向前人學習、聽取別人的建議,但是這並不是說你應該一味地跟著別人走、喪失自己的主見。正確的做法是在自己有判斷邏輯的基礎上,審慎地聽取別人的建議。

在對事物的評價方麵,每個人都習慣於從自己的審美角度對所見到的事物加以評價,但也要學會平靜地接受他人的評價,而他人的評價你是無法控製的,你能夠控製的隻有自己。所以,最理智的做法就是有選擇性地聽取那些對自己的發展有益的建議,從中看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盡快地去彌補。如果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別人的非議上,那必然會耽誤自己,這不是我們所期望的。

戰國時代,各國互相攻伐,為了使大家能真正遵守信約,國與國之間通常都將太子交給對方作為人質。

魏國大臣龐蔥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做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現在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相信。”

龐蔥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

龐蔥又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

龐蔥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了老虎。現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裏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三個。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龐蔥陪太子去趙國後,便有很多人在魏王麵前說龐蔥的壞話,魏王果然再也沒有召見龐蔥。

在現實生活中,對於別人的評價或者建議,如果一味地相信,一概去照辦,可能就會鑄成大錯。

森林裏生活著一群猴子,每天打鬧嬉戲,過著舒服的日子。

有一天,有位遊客穿越森林,不小心把手表落在了樹下的岩石上,被猴子可可撿到了。於是,每隻猴子都向可可請教確切的時間,可可逐漸建立起威望,最後當上了猴王。

做了猴王的可可認識到是手表給自己帶來了機遇與好運,於是每天努力地在森林裏尋找更多的手表。後來,可可果然找到了第二塊、第三塊手表。

但是,更多的手表反而帶來了麻煩,因為每塊手表的時間顯示得都不相同,可可再也不能確定哪塊手表上顯示的時間是正確的。於是,整個猴群的作息時間變得一塌糊塗。

關於這個故事,英國心理學家薩蓋提出,如果隻有一塊手表,可以知道是幾點;擁有兩塊或以上的手表,卻無法確定是幾點了。兩塊手表不僅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製造混亂。這就是手表定律,也可以稱為薩蓋定律。

手表定律的深層含義在於,每個人都不能同時挑選兩種不同的行為準則或者價值觀念,否則,工作和生活必將陷入混亂。

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在尋求外部顧問的建議時請注意,要找到唯一的最好顧問。“兩塊手表”並不能告訴你更準確的時間,隻會讓你失去對準時的信心。它會把你弄得無所適從,身心憔悴,不知自己該信哪一個。所以,你要做的就是選擇其中較信賴的一塊,盡力校準它,並以此作為你的標準,聽從它的指引。

在現實生活中,多聽取別人的建議能讓你明白真理何在,拉近你和成功之間的距離。但是聽取意見的時候要審慎,要把相信自己和虛心聽取結合起來。有甄別、有選擇地聽取別人的意見可以養成自己獨立思考的品質,也可以讓自己更有主見。審慎地聽取建議,你才會發現自己真的進步了。

懂得感恩,有助於獲得更多的幫助

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往往是在家人的寵愛下長大的,覺得別人就應該讓著自己、對自己好,而從來沒有想過去感謝別人。其實,學會感恩,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的功課。也許我們已經習慣了被愛、被保護,習慣了總是得到和索取,卻從未想過對身邊的人說一聲謝謝。也許我們在不經意間把感恩之心放在一邊,總是看到錯誤、誹謗和斤斤計較,卻從未試圖去發現生活中一絲一毫的感動之處。其實,用一顆感恩的心來看待對方,用一個微笑來感謝別人,會讓彼此都更加快樂,更加幸福。

一個生活貧困的男孩為了積攢學費,挨家挨戶地推銷商品。

傍晚時,他感到疲憊萬分,饑餓難耐,而他的推銷卻很不順利,以至於有些絕望。這時,他敲開一扇門,希望主人能給他一杯水。開門的是一位美麗的年輕女子,她給了他一杯濃濃的熱牛奶,令男孩感激萬分。

許多年後,男孩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一次,一位患病的婦女因為病情嚴重,當地的大夫都束手無策,便被轉到了那位著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醫院。外科大夫為婦女做完手術後,驚喜地發現那位婦女正是多年前他饑寒交迫時,熱情地給過他幫助的年輕女子,當年正是那杯熱牛奶,使他又鼓足了信心。

結果,當那位婦女正在為昂貴的手術費發愁時,卻在她的手術費用單上看到一行字:手術費=一杯熱牛奶。

還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隻小老鼠不小心掉進了一個裝滿水的大木桶裏,無論它怎麼掙紮都是徒勞,根本爬不出去。老鼠吱吱地發出淒慘的哀鳴,可是卻沒有誰能聽見。可憐的老鼠想:“也許這就是我的宿命,這個桶應該就是自己的墳墓吧。”正在絕望的時候,一隻大象從桶邊經過,聽到了小老鼠的呼救聲,於是就用鼻子把老鼠救了出來。

不久後的一天晚上,大象在叢林中不幸被獵人捕獲。獵人們用繩子把大象捆了起來,準備天亮後運走。大象痛苦地躺在地上,無論它怎樣掙紮,也無法掙斷繩子。

這時,小老鼠出現在大象的麵前。它用力地咬繩子,終於在天亮前咬斷了繩子。大象在小老鼠的幫助下,獲得了自由。

任何人都沒有預見能力,年輕女子給男孩熱牛奶的時候,她並不知道將來要發生的事情。男孩用行動告訴我們,當我們接受愛的時候,我們可以坦然麵對,不過在這之前,我們要作好感恩回報的打算,不管是回報給施愛者,還是其他人。如果我們自身的力量很小,也不要放棄回報的念頭,因為隻要你有感恩之心,你就能回報給別人愛。正像小老鼠一樣,雖然比大象小得多,但還是救了大象一命。

古語說,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施恩不圖報,知恩圖報,這是人類的共識。

美國著名作家芭芭拉·安吉露絲說過:“感恩就是讓我們與自己的心做朋友,直到發現自己是愛與寧靜的源泉。”這就說明,感恩是進入心的大門,它能打破我們與他人之間的距離,容許生活中有更多的愛與關懷。

讓感恩之心時刻相隨,我們便會對周圍的一切少一分挑剔,多一分欣賞,我們也會逐漸原諒那些曾和你結怨甚至觸及你心靈痛處的那些人;便會更加感激和想念那些有恩於我們卻不言回報的每一個人,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我們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悅;我們便會以給予別人更多的幫助和鼓勵為最大的快樂,便能對落難或者絕處求生的人們愛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報。

在一個鬧饑荒的城市,一個家境殷實而且心地善良的麵包師把城裏最窮的幾十個孩子聚集到一塊兒,然後拿出一個盛有麵包的籃子,對他們說:“這個籃子裏的麵包你們一人一個。在好光景到來以前,你們每天都可以來拿一個麵包。”

瞬間,這些饑餓的孩子一窩蜂地擁了上來。他們圍著籃子推來擠去,大聲叫嚷著,誰都想拿到最大的麵包。當他們每人都拿到了麵包後,竟然沒有一個人向這位好心的麵包師道謝,就又一窩蜂地離開了。

但是有一個叫依娜的小女孩卻例外,她既沒有同大家一起吵鬧,也沒有與其他人爭搶,隻是謙讓地站在一邊,等別的孩子都拿到以後,才把剩在籃子裏最小的一塊麵包拿起來。之後,她並沒有急於離去,而是向麵包師表示了感謝,並親吻了麵包師的手之後才向家的方向走去。

第二天,麵包師又把盛麵包的籃子放到了孩子們的麵前,其他孩子依舊如昨日一樣瘋搶著,羞怯、可憐的依娜隻得到了一個比頭一天還小一半的麵包。當她回家以後,媽媽切開麵包,發現裏麵掉出了許多嶄新、發亮的銀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