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我們從三個方麵談了大學中存在的問題。它們之所以成為問題,並不是說在大學辦學過程中不能有功利性、職業性和行政管理,而是過於強盛,並對精神性的東西造成擠壓、排斥,導致了大學精神的衰微。麵對這種現狀,人們真的納悶:大學究竟是什麼?大學是為什麼而存在的?
三
為大學的生存與發展計,人們對大學精神衰微的狀況深感憂慮,並且開始了重建和提升大學精神的積極探索,大學文化研究的興起就是這種探索的具體表現。
發生在新世紀之初的大學文化研究,和以往對大學的研究相比,有不少令人欣喜的表現。首先是角度上的改變。從曆史發展的角度看,對大學的研究幾乎和大學誕生同步,大學誕生得越早,對它的研究也開始得越早。大學研究是一種反思活動,這當中有個反思什麼、怎麼反思的問題。隨著大學的發展和反思經驗的積累,後來的研究者總是本著給人提供新的啟示的想法去反思大學。這是學術研究和研究者應有的品格。就拿我國的大學研究來說,和前些年相比,近年來對大學的研究在角度上發生了兩點變化:一是和以往從高等教育學角度研究大學不同,這次研究從文化角度展開,領域更為寬廣;二是和前些年的高校校園文化研究不同,大學文化研究把大學精神作為核心與靈魂,重點更為突出,也更貼近大學的本質。初看起來,大學文化和高校校園文化都是著眼於文化,似乎沒有什麼不同。我們當然無法把大學文化與高校校園文化截然分開,但兩者之間的區別仍然存在。筆者以為,高校校園文化與大學文化並不隻是範圍、層次上有區別(大學屬於高等教育體係,是高校中層次更高的一部分),更主要的是它們在品質上有區別,具體表現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麵:大學文化更注重理性,高校校園文化則有較濃的感性色彩;大學文化更講究超越性,高校校園文化則側重情境性;大學文化有意無意地突出了精英性,高校校園文化則比較注重大眾性;大學文化追求提升,高校校園文化講究豐富;等等。當然,這些區別是從相對意義上講的,是側重麵的不同而不是涇渭之分。其次是大學文化研究成果大大增加。從筆者對清華同方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所作的調查看,2000年以來,該庫收錄的以“大學文化”為主題的論文數,超過1979年到2000年之前這段時間內以相同主題收錄的論文總數的一半。近年來從文化角度研究大學的專著、論文也大量增加,甚至連專門研究教育學的學者,也轉變研究範式,開始從文化角度研究大學。第三是建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2002年9月成立的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聯合組建的“大學文化研究與發展中心”(CRDUC),對我國大學文化的研究與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中心成立後舉辦的大學文化高層論壇、確立的研究課題、開展的研究活動,吸引了一大批學者,對全國大學文化研究產生了積極影響。第四是大學文化研究領域不斷拓展,研究內容越來越豐富,其中主要有:大學文化的內涵、性質與特點,大學文化與先進文化的關係,大學理念創新,大學製度創新,大學精神、大學文化建設,大學文化研究的理論與方法,中西大學文化比較,等等。隨著大學文化研究的深入,研究內容將會更加豐富。但也要看到大學文化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在筆者看來,大學精神雖然受到了人們極大的關注,但對大學人當下的生存狀態和精神世界的研究還不夠;大學文化建設的研究角度比較單一,思路也不夠開闊。從大學精神的重建和提升角度看,筆者發現了大學審美文化在大學文化中所擁有的廣闊空間和獨特意義,並以教育為目的,研究大學審美文化的精神屬性、人文價值、理論更新、文化建設、美育實踐等問題,探索大學精神特別是人文精神的複興與提升、促進大學生全麵發展之路。
大學審美文化教育具有跨學科性質,又與大學的曆史與現實密切相關,它要求在研究中特別注意兩個方麵的問題。
1.明確研究的理論基礎,把握研究的主旨與角度。
大學審美文化教育的研究主要起因於大學精神衰微、大學生人格缺陷比較普遍的現實,而大學精神衰微、大學生人格缺陷又與整個社會日顯突出的生存危機密切相關。這就要求我們在一個更大的背景中來研究大學審美文化教育。
在人類發展這個大背景中,我們不難發現這樣一個基本事實:科技推動下的經濟發展改變了社會景觀和人的生存方式,也部分地實現了人們設定的理想目標。但危機也在加劇。危機源於人類自身。人類掌握了科學技術之後,利用科技為自身服務。但科技是把雙刃劍,它在幫助人類創造巨大財富的過程中,不僅改變了人們對自然的看法,也改變了人們對社會、對他人的看法。當人們開始用對待自然的非倫理性、非情感性的態度對待社會和他人時,生存危機就變得不可避免。從某個角度看,大學精神衰微是人類生存危機在大學中的表現,直接影響著大學的生存與發展。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反思,關注人的生命價值和生存意義的提升,並主張把體驗性與超越性作為人的生存之本,是生存論的中心課題和主旨。因此,大學審美文化教育研究應當以生存論為哲學基礎。大學作為人類精神殿堂、社會先進文化中心和發展基礎,應當關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在人類探究生存意義與價值方麵發揮積極作用。在社會轉型時期,在高等教育從大眾化走向普及化的過程中,大學也需要思考自身如何重建與提升人文精神、如何促進人全麵和諧發展、如何選擇理想發展道路等問題。總之,大學審美文化教育把生存論作為研究的理論基礎是十分必要的,也有利於拓展研究視野。
大學審美文化教育的多學科交叉性質要求有一個主旨來統領研究,隻有這樣,多學科才能真正通過綜合而產生獨特的意義與價值。從上文的分析看,這個主旨應該是人文價值或人文精神、人的全麵發展或人性完善。大學審美文化教育理所當然地要從審美角度展開研究,即從關注人的感性生存、情感表現、精神狀態出發,以引導個體的體驗、反思、超越為重點展開研究,探索大學審美文化在重建與提升人文精神、促進人全麵發展中的獨特意義。
大學審美文化教育要突出人文價值或人文精神、人的全麵發展或人性完善的主旨,還有一個關係需要認真處理,那就是“大學審美文化”與“大學教育”的關係。從理論上講,無論是大學文化,還是其中的審美文化,都是大學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都要突出促進人全麵和諧發展這一根本宗旨。但“大學審美文化”與“大學教育”畢竟不是完全相同的一回事,有時甚至還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對立。如何處理兩者之間的關係?筆者以為,應當以育人為中心,重點揭示“大學審美文化的教育性”和“大學教育的審美性”,以使兩者得到有機統一,並充分體現出“審美育人”的特點。
2.科學選擇研究方法。
鑒於大學審美文化教育的學科綜合特性和它與大學現實的密切相關性,大學審美文化教育研究當以文獻法、調查法、綜合法為主。
(1)文獻法。大學審美文化教育研究涉及文化學、美學、哲學、教育學等多個學科,這些學科都有相當長的研究曆史和十分豐富的研究資料。大學審美文化教育研究必須發掘、整理、分析這些學科研究中的相關資料。由於大學審美文化教育是以大學文化為背景、以審美為特性、以育人為目的的,因此,文獻研究應當以大學文化、審美文化(包括大眾文化)、審美教育方麵的研究資料為重點,尤其要關注大學精神、人文精神、人的全麵發展等的研究趨勢。
(2)調查法。已有的文獻資料是對過去實踐狀況分析後的理論成果,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隨著信息化、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大學在改革與發展中會不斷推出新狀態,提出新問題。因此,大學審美文化教育研究要密切關注大學、大學人的現實生存狀態,密切關注社會文化特別是大眾文化對大學辦學和大學人精神的影響。調查法是大學審美文化教育研究的必然要求,隻有通過調查才能拓展研究視野,活躍研究思維;才能彌補文獻資料研究的不足。
(3)綜合法。這也是大學審美文化教育研究課題本身所要求的。這裏的綜合包括論題所涉及的多個學科的綜合,這個意義上的綜合是根據研究主旨,確立以生存論為哲學基礎,以審美文化和大學文化為綜合重點的思路,借鑒教育學、社會學的研究方法。綜合也包括文獻法與調查法的綜合,通過綜合建立起過去與現在、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密切聯係,為大學審美文化教育的研究與實踐提供依據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