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巴比腦子轉得還快的人大概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急智之才,脫口而出,出口成章,往往瞬間讓人拍案叫絕;另一種是說話不經過大腦但天資有限的人,往往是出口傷人,有時會達到無法收場的地步。
前一種人是天才,這種人百裏挑一,後一種人卻是隨處可見,一抓一大把。說話不經過大腦,極有可能得罪別人卻不自知,等到明白過來後急著彌補時,往往是越急越壞事,到頭來好話說了一大堆,人卻得罪完了。
我們還是先看下麵這則笑話:
一剃頭師傅家被盜。第二天,剃頭師傅到主顧家剃頭,愁容滿麵。主顧問他為何發愁,師傅答道:“昨夜強盜將我一年的積蓄劫去,仔細想來,隻當替強盜剃了一年的頭。”主顧怒而逐之,另換一剃頭師傅。這位師傅問:“先前有一師傅服侍您,為何換人?”主顧就把前麵發生的事細說了一遍,這位師傅聽了,點頭道:“像這樣不會說話的人,真是砸自己的飯碗。”
言者無心,可聽者有意,幾句不經大腦的話語,便產生了這種讓人哭笑不得的誤會,結果被解雇了,這便是說話不經過大腦所付出的代價。
口不擇言,嘴巴比腦袋轉得還要快的人,就會鬧出許多笑話,甚至得罪了別人卻不自知。
南齊太祖蕭道成提出要與當時的著名書法家王僧虔比試書法,君臣二人都認真地寫了一幅楷書。然後齊太祖就問王僧虔:“你說說,誰第一,誰第二?”王僧虔不願貶低自己,又不敢得罪皇帝,於是答道:“為臣之書法,人臣中第一;陛下之書法,皇帝中第一。”齊太祖聽後,隻好一笑了之。
王僧虔這種分而論之的回答是相當巧妙的,表麵上是顧及了皇帝的尊嚴,君臣不能互相比較,實際上是回避了不願貶抑自己,又不敢得罪皇帝的難題。真可謂是一舉兩得、一箭雙雕。
古時候,吳國有個滑稽才子,名叫孫山。他與鄉裏某人的兒子一同參加科舉考試。考完後,孫山先回到家,那個同鄉的父親就向孫山打聽自己的兒子是否考上了。孫山笑著回答說:“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這便是“名落孫山”的典故的由來。
孫山的回答既委婉又含蓄,這種表達方式非但沒有戳到別人的痛處,反而讓別人對他的詼諧調侃佩服不巳。即使那位父親的兒子落榜了,也不會因為孫山的言語而受到刺激。這便是語言表達的魅力所在。
所以,在任何時候都要三思而後言,切忌讓自己的嘴巴比腦子轉得還快,否則,吃苦頭的必定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