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管好銷售團隊(勵誌30本)11(2 / 3)

老爸更火了:“既然買舊車,為什麼不開我的車?”

“我就是要自己去買輛車……”

父子居然吵了起來。

父子溝通為什麼失敗?因為兒子沒說出自己的目標,父親也沒弄清楚兒子想要一輛什麼樣的車。想想,一個17歲的男孩子,會想要一部方頭方屁股的車嗎?即使是全新的,他也不願意,寧願開輛二手的“拉風跑車”!可是,父親以為兒子要車是為了方便。

目標沒弄清楚,溝通就會出現問題。因此在溝通時,經理一定要反複明確溝通的目標。

2.地位差異

即地位不平等造成的障礙。溝通雙方身份平等,溝通障礙最小,因為此時雙方的心態都很自然。但業務員與經理交流時,往往會產生敬畏感,這就是一種心理障礙。因此,由上往下溝通比較快也比較容易,由下往上溝通比較慢也比較困難,經理應該主動找下屬多溝通,而不是等著下屬來找自己。

3.自以為是

人們往往堅持自己的想法,不太願意接受別人的觀點,這種自以為是的傾向是溝通中很強的幹擾因素。有時我們所聽到的、看到的,不一定就是對的,在溝通之前,一定要先了解事實真相。

故事

意大利藝術家米開朗基羅剛雕好大衛像時,主管這件事的政府官員就跑去看,並表示不滿意。

“有什麼地方不對嗎?”米開朗琪羅問。

“鼻子太大了!”那位官員說。

“是嗎?”米開朗琪羅站在雕像前看了看,大叫一聲,“可不是嗎?鼻子是大了一點,我馬上改。”說著就拿起工具爬上架子,叮叮當當地修飾起來。

米開朗琪羅的鑿刀所到之處,掉下很多大理石粉,那官員不得不躲開。

隔一會兒,米開朗基羅修好了,爬下架子,請那位官員再去檢查:

“您看,現在可以了吧!”

官員看了看,高興地說:“是啊!好極了!這樣才對啊!”

送走官員後,米開朗琪羅忙去洗手。原來,他隻是偷偷抓了一把大理石粉,到上麵做做樣子。從頭到尾,他根本沒有改動原來的雕刻。

如果米開朗琪羅不這樣做,而與那位官員爭論,會有這麼好的結果嗎?溝通過程中,許多事情是抽象的,不一定有可以遵循的標準,因此不要自以為是,要多多聽取別人的意見。自己主動讓一步,對方可能會讓兩步,問題也就得到解決了。

4.認知偏見

故事

兩個人在圖書館裏吵了起來。

“什麼事?什麼事?”管理員跑去問。

“我要開窗!”一人說,“我需要新鮮空氣。”

“我不要開窗,”另一人說,“我怕冷。”

“開一半窗,好不好?”管理員問。

“不好!”兩個人異口同聲地說。

“你們其中一位到隔壁那間去看書,好不好?”管理員說,“那邊沒人。”

“也不好!”兩人再次拒絕。

管理員沒辦法了,請來圖書館主任。

“這簡單!”主任說,“空氣確實應該流通,也確實不能直吹冷風。”接著走到隔壁一間,拉開了窗子。

“感覺新鮮空氣了嗎?”主任問。

“有了。”那要開窗的人笑著說。

“不會冷吧?”主任又問另一人。

“不會。”不願開窗的人也笑了。

溝通雙方中,一方對另一方存在偏見,或相互有成見,都會嚴重影響溝通效果。經理們普遍都年輕,喜歡按自己的喜好行事,但一個團隊裏各種性格、各種脾氣的人都有,這要求經理一定要有大容量,不能抱著偏見與業務員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