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把務虛稱作大企業文化,而把務實稱作小企業文化。成功的大企業絕大多數都會有很多會議。我們可以去調查10個上市企業的總裁,看看他們一周的工作日程表,會議一定是最多的。
總裁們通過會議來溝通情況、分析形勢、處理問題。在人數超過5000人以上的企業中,一般員工或者低層經理一年也見不到幾次總裁,他們也不知道總裁在忙些什麼。企業如同一部機器,它有很多很多齒輪需要咬合,然後一同轉動。總裁就是最核心的那個齒輪。他通過會議(當然還有其他方法)讓離自己最近的那些齒輪與自己一同轉起來。然後,這些齒輪又把離它們最近的齒輪帶動起來,使企業這個機器運轉起來。從這個角度看,總裁的作用絕非火車頭,而是發動機裏的核心齒輪。
2.區別之二在於“大老板預警,小老板救火”
無疑,老板大是基於企業規模大,老板小是基於企業規模小。規模大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你這個企業是一艘巨輪,能夠航行得遠,能夠不怕風浪。還意味著你不能憑借經驗來指引航向,遠航是做不到老馬識途的。你必須依靠科學,必須通過海圖、雷達和天氣預報來製定前進方向。同時也意味著一旦遇到險情,你體積龐大難以靈活應變。所以,預警、規避風險就成為大企業需要格外注意的事情。
這是一種非常合理的區別。之所以合理就在於企業的情況不同、條件不同。聯想集團總裁柳傳誌用了近3年的時間,製定出一個2000年實現營業額30億美元的規劃。為什麼要用3年的時間呢?他必須把很多事情搞透:實現30億美元營業額所需要解決的人才問題、體製問題、產品問題、資金問題,還有在整個規劃推進的過程中,市場環境會發生哪些變化,如何應對,等等。這些問題不一一論證、分析完畢,對形勢沒有充分的估計,規劃就會出問題。大企業不能夠冒險,不能夠時時進退維穀。總裁不能總去充當救火隊員,東邊燒起來救東邊,西邊燒起來又去救西邊。也許10次大火有9次都撲滅了,但也許就那一次就可以把企業化為灰燼。大老板和小老板不同就在於大老板必須把很多條件、很多因素搞透,要按照木桶原理把每一塊短板都補長。
非職務影響力修煉
有一些人好像有一種強大的磁力,能把很多人吸引到他的周圍。過去我們常說這是人格魅力,這就是領袖氣質。其實準確地說,這就是非職務影響力。作為一個領導人,非職務影響力的大小對於他領導地位的作用和保障是至關重要的。具體地說來,企業高級管理者的非職務影響力來源於以下幾個方麵:
1.信譽修煉
有人說,中國正麵臨“兩信危機”:一是信仰危機,一是信譽危機。什麼是信譽?我想大概就是“言必行,行必果”,是一諾千金這樣一些老道理。古語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裏的“修身”應該是修品德,古人已經把品德作為一個領導人必備素質的道理精辟概括了。
因此,企業高層管理者在企業員工麵前乃至在社會上首先是要有信譽,這就像一個企業在社會上要有信譽一樣。否則,人們不信任你,你就無法實現對企業的領導。
那麼,什麼樣的高層管理者才是有信譽的呢?
第一就是能夠實現自己的事業目標。聯想集團總裁柳傳誌曾經在企業內部一個小範圍的場合,說他自己最感到欣慰的一件事就是企業發展這麼多年,他從來沒有失信過。他對員工、對政府、對銀行以及合作夥伴說過的聯想的目標都一一實現了,盡管其間也有溝溝坎坎,但最終的結果是沒有食言。柳傳誌說這番話時動了真情,那種真情也感染了在場的所有人。實際工作中,柳傳誌也常常告誡他的部下,尤其是那些他看好的部下,說一個人當你向企業申報一個計劃的時候,對這個計劃最終結果的承諾一定要格外小心。就好比橋牌選手,喊出多少分就要打出多少分來,決不能喊了一個高分,打出來以後是低分。否則你就失掉了一次信譽,無論動機如何,結果都是欺騙。
第二是他的工作小節要言必信、行必果,要一諾千金。作為一個企業高級管理者,你可以少作承諾,少誇海口,但一旦承諾了什麼,那就要“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即便事後發現前麵的承諾是一個錯誤需要改正,也一定要自責在先,改正在後。就是如此,這種糾正承諾的事情也不宜多發生,否則依然會喪失信譽。至少有理由認為,你對承諾的態度是不認真的,如同兒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