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導演開始要寫劇本一樣,管理者開頭也需要定計劃,這是因為計劃可以給出方向,減小變化的衝擊,使浪費和冗餘減至最少,以及設立標準以利於控製。計劃是一種協調過程,它給管理者和非管理者指明方向。當所有有關人員了解了組織的目標和為達到目標他們必須作出什麼貢獻時,他們就能開始協調他們的活動,互相合作,結成團隊。而缺乏計劃則會走許多彎路,從而使實現目標的過程失去效率。通過促使管理者展望未來,預見變化,考慮變化的衝擊,以及製定適當的對策,減小不確定性,使管理者能夠預見到行動的結果。
計劃還可以減少重疊性和浪費性的活動。在實施之前的協調過程可能發現浪費和冗餘,當手段和結果清楚時,低效率的問題也就暴露出來了。如果我們不清楚要達到什麼目標,怎麼判斷我們是否已經達到了目標呢?在計劃中我們設立目標,而在控製職能中,我們將實際的績效與目標進行比較,發現可能發生的重大偏差,采取必要的校正行動。沒有計劃,就沒有控製。
一般地說,正式計劃通常與更高的利潤、更高的資產報酬率及其他積極的財務成果相聯係。其次,高質量的計劃過程和適當的實施過程比泛泛的計劃更可以導致較高的績效。最後,在這些研究中,凡是正式計劃未能導致高績效的情況,一般都是因為環境的原因。當政府法規、工會權力和類似的環境力量限製了管理者的選擇範圍時,正式計劃對組織績效的影響較小。例如,計劃也許建議某個製造商在亞洲地區生產大量的關鍵零件,以便有效地與低成本的外國競爭者競爭,但是如果企業與工會達成的協議禁止將工作轉移到海外,則企業計劃努力的價值就會大大降低。環境的意外震蕩也會降低精心策劃的計劃的效果。
那麼究竟導演出一部怎樣的作品才算是一位好導演呢?這個實在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不過縱觀國內外有名的優秀企業和管理者,他們在“導演”這場企業大戲都注意了幾下幾點:
1.做自己熟悉的行業
俗話講行行有道,隔行如隔山。不同的行業,都有自己一套規則和規律。不熟悉這個行業貿然進入,就如同進入一個黑暗的房子,不知東西南北,失去了方向。
當今社會的競爭已到了慘烈的程度,業內的行家裏手存活尚且不易,何況一個不懂的人?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你不知道;哪裏是陷阱,哪裏是坦途,你還不知道;你隻有處處被動,時時挨打的份。你辛辛苦苦投資的幾十萬、幾百萬,可能不明不白已經打了水漂,甚至連響都聽不到。
前幾年,保健品市場熱火朝天。天津的一位房地產老板看得眼熱,以為保健品是誰做誰賺、早做早賺。
他用大量的資金購買專利,建造廠房,購置設備和原料,把很大一部分資金用於廣告製作,以及廣告播放上。對於產品上市策略,渠道建設,終端設計,人員管理,招商政策和技巧等方麵的知識,可以說一竅不通。他以為產品加廣告轟炸,就會日進鬥金。
可是嚴酷的事實,慘烈的市場競爭給了他當頭一棒。幾千萬的資金投進去了,廣告投放了五個月,產品就銷聲匿跡了。他的寶馬車賣了,房子抵押了。沒有辦法,他隻有跑到廣州躲債去了,到現在也沒有他的消息。
像白景琦山東創業時,也是選擇了自己擅長的製藥業,而沒有選擇其他雜七雜八的行業。
2.考量自己的資金狀況
俗話說:看菜吃飯,量體裁衣。有多少錢的資本,就做多少錢的事情。
誰不想做幾億、幾十億的項目?誰不想建造中國或世界第一高樓?那樣會名利雙收。誰不想造飛機和輪船?那樣的項目利潤豐厚,令人羨慕。
可是我們沒有那麼大的資本,就隻有踏踏實實做我們能做的事情。上麵的第一個例子,靠借的500元起家,深耕細作,踏踏實實,最後擁有了500多萬,他成功了。
巨人集團的史玉柱,盲目擴張,將用於生產經營的資金,建造一個所謂的珠海第一高樓,大量的資金被占用了,造成了資金鏈的斷裂,導致企業的全麵崩盤,這就是貪大求洋的惡果。
白景琦此刻嚐到了花錢無計劃的煩惱,最終隻能將自己的破皮袍給當掉,而且還到處受氣,開始終歸是啞巴吃黃連有苦也沒法說。
3.整合自己的社會資源
人在社會上的各種社會關係,也是一種寶貴的資源。
中國,還是一個十分重視人情關係的國度。各種關係縱橫交錯:同學關係、師生關係、戰友關係、同事關係、老鄉關係、親戚關係等等,這些關係就蘊藏著一座座金礦。如果善於挖掘,巧妙利用,就能創造出不菲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