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善於“吹毛求疵”
以客戶的眼光找問題
以老板的眼光找問題
不論什麼單位,都會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有問題是正常的,而發生嚴重問題就是不正常的。對一個企業來說,小問題發現得多,嚴重問題就出現得少。而小問題發現得少,就會常常出現嚴重問題。不是企業沒有大問題,而是很多問題潛伏著,沒被及時發現。大到一個企業,小到一個員工的工作,都是這樣一個道理。
一般的員工是以完成任務為工作的最高標準,遇到問題時,隻會窮於應付,沒有主動解決問題的自覺性,更缺乏尋找問題、發現問題的積極性。這樣的員工,不但自身不能進步,企業也會因他們的平庸而受到不良影響。
有一個台資企業,就因為一個看似很小的問題沒被發現,結果給企業造成很慘重的損失。原來,一個雕刻師在雕塑鍾表原型時,其他工作都做到位了,卻忽略了安裝鍾表機芯部位的收縮比例,致使生產出的價值上億元的產品沒法安裝機芯。這個訂單是日本客戶下的,機芯也是日本客戶提供的,他們不同意該企業對產品進行修改,致使訂單沒法出貨,企業還要賠償日本客戶的損失。最後,這家台資企業賠償日本客戶數千萬元人民幣,並開除了那個雕刻師。
一個細節性的問題,如果不能及時發現,等到其膨脹到一定程度,很可能會給企業造成慘重的損失。在企業遭受損失的同時,那些給企業帶來災難的員工,同樣不能幸免。
試想,那個雕刻師如果在查找問題方麵不是那麼平庸,工作上多一些主動性,把問題發現在前麵,及時進行解決,不但可以使企業免遭數千萬元的損失,也不會被開除出廠。
具有管理經驗的人都知道,所有的問題,在早期表現得並不是很明顯,不容易被發現。當然,問題更不會主動蹦到你的眼皮子底下。因此,早期的問題需要員工細心地去尋找,去挖掘,去分析。隻有這樣,才能將問題發現在初級階段,解決在萌芽狀態。
我們再來分享一個神醫扁鵲的故事。
一次,扁鵲去魏國,魏文侯問扁鵲:“你們家兄弟三個都是學醫的,誰的醫術最高明?”
扁鵲謙遜地說:“我大哥的醫術最高,二哥比大哥次一些,我的醫術最差。”
魏文侯不解:“那為什麼他們都沒你的名氣大呢?”
扁鵲說:“我大哥精通病理,對病情看得透,能在病人症狀發作之前就鏟除了病因,被他治好的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生病了。因此,他的高明隻有我們家裏的人清楚,其他人並不知道。我二哥治病是於病情剛剛發作時,那時候的症狀常常是非常輕微,大家就認為他隻能治輕微的小病。
所以他隻是在我們村子裏小有名氣。而我治病是要到了病情比較明顯、比較嚴重的時候,運用藥物和針灸施治。大家認為我治的是重症、難症,所以認為我的醫術高明。因此,我的名聲響遍全國。”
魏文侯聽後,對扁鵲的話大加稱讚: “你說得太好了,本王完全讚同你的觀點。”
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是做事前控製,還是做事中或者事後控製,其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事前控製是抑製問題發生,事中控製是解決已經出現的問題,而事後控製則是問題已經造成嚴重損失了,才去亡羊補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