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鑽地彈(1 / 2)

地下防禦設施與熱兵器發展淵源很深,但最初隻是散兵坑、暗堡、地道、戰壕等,核武器出現以後,特別是伴隨著現代精確製導武器的大量運用,促使現代地下防禦設施與技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透視20世紀以來爆發的戰爭不難發現,戰爭中巧妙地利用地下防禦設施保護人員、保存物資、與敵周旋,進而創造出以劣勝優戰績的經典戰例並不少見。尤其在高技術條件下的信息化戰爭中,地下防禦設施更顯示出了其特有的效用。

波黑戰爭中,塞族武裝依托其隱蔽的地下防禦設施,對北約進行了有力的對抗;而最值得關注的則是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在這場整整持續了78天的作戰行動中,北約使用了20世紀最先進的偵察監視設備和空中打擊兵器,而南聯盟卻充分發揮其地下防禦設施的作用,有效地抵禦了北約的持續轟炸,直至戰爭結束軍隊仍保持了相當的實力。

剖析地下防禦設施在信息化戰爭條件下仍受到重視的原因,主要是因其具有許多新特性:

隱蔽性強。信息化戰爭,是所謂“發現即被摧毀”的戰爭,而地下防禦設施在對抗偵察器材等方麵,卻有許多獨到之處。

地下防禦設施可通過利用地表、水麵以及附近相似地形等手段,達到一定程度上亂敵視聽的目的。可通過科學的偽裝方法,如在防禦工事內進行各類反電子幹擾等,能使敵偵察器材呈現一片“雪花”。

封閉性強。現代軍事高技術的蓬勃發展,使激光、微波、電磁脈衝等新概念武器層出不窮。同時,核、生、化武器的常規化,也大有再次逞威戰爭舞台的跡象。而這些武器無論是在殺傷力還是破壞力上都遠比常規武器強大,如果僅靠地上防禦將十分困難,但地下防禦設施卻以其極強的封閉性可以達成對諸多信息化武器的有效防護。

地下防禦設施憑借其對各類穿透力較強的新概念武器具有很強的衰減作用,可以大大降低其殺傷效能;而以其良好的抗貫穿力,又可以使激光武器等望而卻步。

抗毀性強。現代精確製導武器命中精度的提高和打擊威力的增大,對戰場目標提出了更加嚴峻的挑戰。而地下防禦設施卻會在某種程度上有效地抵製這些武器的攻擊:地下防禦設施依托天然的地質結構防護層,使其具有很強的抗擊首次打擊能力;通過高科技的打造,可以進一步增強抗貫穿的能力,並具有一定的韌性和彈性,進而對導彈等武器具有很好的防護性;地下防禦設施若處在地表下和水麵下的位置,對一些靠地形匹配製導的遠程精確製導武器則有良好的防護性能。

所謂鑽地彈,是一種攜帶有鑽地彈頭(又稱侵徹戰鬥部)專門用於攻擊機場跑道、地麵加固目標尤其是地下設施的特種彈藥。應該說,鑽地彈的產生與發展,經曆了一個與防護工程長期鬥爭相互推進的過程。

20世紀60年代初,美軍為了研製出一種能夠鑽入地下摧毀蘇聯洲際導彈發射井的彈藥,開始了鑽地彈的研究。經過了幾十年的研究與發展,截止目前已經研製和正在研製的鑽地彈已達十餘種類型數十個型號,其中比較典型的有:

GBU-28鑽地彈:這是一種於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研製、專門用於襲擊伊拉克位於深層地下指揮中心的常規鑽地彈,可鑽透6米厚的鋼筋水泥工事和30米厚的普通地麵。

JDAM鑽地彈:是一種由美國空、海軍聯合研製、具有高準確度、全天候、自主式製導能力的鑽地彈。1997年開始批量生產,可由轟炸機或戰鬥機從高、中、低空投放,用以攻擊各類地(海)麵目標。

高超聲速巡航導彈:是一種飛行速度快、突防能力強、攻擊範圍大,專門用於攻擊加固目標和深層地下目標的鑽地彈。該彈具有極高的動能,對於沙地的最大侵徹深度可達40米,對於水泥的最大侵徹深度可達11米,特別適合打擊地下指揮中心等地下堅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