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61-11鑽地核彈:這種彈當量可調,是一種戰術與戰略型核武器,其最大當量破壞範圍可達到地下數十米至百米。
與普通彈藥相比,鑽地彈之所以具有鑽地的特殊功能,是因為它們有著許多技術上的獨特之處:
引信日趨智能化。鑽地彈的引信通常采用延時引信或智能引信。延時引信可保證彈頭侵徹到目標內部300毫秒後才引爆炸藥;智能引信則是美軍正在研製開發的多級引信,其原理是,炸彈觸地後鑽入地下一定深度,第一級引信引爆炸開一個洞,炸彈循洞繼續鑽入一定深度,第二級引信引爆再炸開一個洞……以此類推,直至炸彈進入更深的地下找到攻擊目標後主戰鬥部爆炸。
彈體設計高強度。鑽地彈的作用環境惡劣,彈體材料要求必須具有高強度和高韌性,以保證彈頭內電子器件等裝置能夠在高速侵徹時形成的高溫、高壓等極端環境下正常工作。
攻擊速度恰到好處。如果撞擊速度太低,會使侵徹深度過小,甚至無法侵徹到達目標;但撞擊速度過高,則又可能出現因撞擊溫度接近或超過彈頭材料的熔點而導致彈頭變形,出現蘑菇彈頭效應而使侵徹深度降低,所以撞擊速度必須恰到好處。
爆炸威力非比尋常。鑽地彈鑽入地下,爆炸時通過向地下耦合能量,使其破壞效能比同當量地麵爆炸要大10~30倍。因此,鑽地彈即使鑽入地下不深,其爆炸威力也會遠遠大於普通常規彈藥的威力,所以其作戰效果十分顯著。
“鑽”(攻)的方麵,針對目前鑽地彈鑽地深度不夠、發現識別地下目標能力有限以及毀傷精度尚不夠高等問題,目前外軍正在著力探索新的技術手段:一是通過提高彈頭速度和采用新的戰鬥部來提高鑽地深度;二是對引信進行優化設計,研製既耐衝擊、又能在最佳時刻引爆的新型引信;三是增大投擲距離,使鑽地彈能夠從對方防空火力圈外發射攻擊對方目標;四是提高自主攻擊能力和命中精度。
此外,鑽地彈還有一個重要發展趨勢,就是向小型鑽地核彈方向發展。據外刊報道,科索沃戰爭中,美軍為了轟炸原南聯盟普裏什納機場的地下機庫,曾投擲了多枚號稱“掩體粉碎機”的GBU-28型常規鑽地彈,然而,戰爭結束後美軍卻發現,地下機庫裏的米格-21型戰機等卻毫發未損。
於是,美軍決定轉而研究威力更大的小型鑽地核彈。據悉,新型鑽地核彈的研製主要是在兩種現有鑽地核彈基礎上改進,重點是使彈頭能穿透更深的土層、岩石和鋼筋混凝土工事,以打擊最深層地下目標。
“藏”(盾)的方麵,主要有兩大趨勢:一個是地下防禦設施的數目在大量增加,據國外有關估計,目前全世界約有70多個國家擁有深層地下掩體,總數目高達一萬多個。另一個是運用高科技大力提高地下防禦設施的挖掘深度和抗毀強度。
主要技術有:異型表麵技術,是在坑道入口等處構築凹凸不平的表麵,使鑽地彈偏轉,攻擊角增大、甚至跳彈而不能鑽地;彈道偏斜技術,即構築尺寸與直徑相當的石塊堆積層,並利用彈道擾動裝置對彈體控製係統實施幹擾,使鑽地彈攻入石塊堆積層而消耗其動能;遮彈偏航技術,就是構築特製的偏航板或帶鋼筋混凝土填板的混凝土防護層等,使彈道彎曲、彈體偏轉、變形甚至斷裂;綜合防護技術,是綜合運用隱蔽、偽裝、分隔、分散、幹擾等手段,最大限度地降低鑽地彈的攻擊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