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是一種爆炸性武器,通常布設在地麵下或地麵上,受目標作用並滿足其動作條件時即自行發火,或待目標進入其作用範圍時操縱爆炸。
在工程裝備中屬地雷戰器材,主要用於構成地雷場,以阻滯敵人的行動,殺傷敵人有生力量和破壞其技術裝備。它由雷體和引信兩大部分組成。
雷體包括雷殼和裝藥兩部分。有的地雷沒有雷殼;有的地雷還裝有保證布雷安全的保險裝置,使敵方難以取出地雷的不可取出裝置或難以使其失效的反拆裝置,以及定時自毀裝置等。
其發火原理,通常是利用目標的碾壓觸碰作用或利用目標產生的物理場(磁、聲、震動和紅外等)啟動引信,也有用繩索、有線電、無線電等操縱爆炸的。
地雷按用途分為防步兵地雷、防坦克地雷和特種地雷;按控製方式分為操縱地雷和非操縱地雷;按抗爆炸衝擊波能力分為耐爆地雷和非耐爆地雷;按布設方式分為可撒布地雷和非撒布地雷;按製作方式分為製式地雷和應用地雷等。現代地雷中還有尋的地雷、遙控地雷和人工智能地雷等新品種。地雷在近代和現代戰爭中都曾發揮過重要作用。
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廣大抗日軍民積極主動地運用地雷和日偽軍作鬥爭,創造了多種機動靈活的地雷戰法,給敵人以巨大殺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軍民共使用了2.22億個地雷,給入侵的德軍造成10萬多兵力和約1萬輛坦克等裝甲車輛的損失。
在越南抗美戰爭中,1970年美軍被地雷炸毀的車輛就占被毀車輛總數的70%,損失於地雷的兵員占其傷亡總數的33%。地雷除具有直接的殺傷、破壞作用外,還具有對敵阻滯、牽製、誘逼、擾亂和精神威脅等作用。
地雷是人們比較熟悉的一種古代火器。在電影《地雷戰》中,我們看到,抗日戰爭時期,解放區、遊擊區的軍民在艱苦的條件下堅持抗戰,鐵雷不夠用,就自己動手製造各種石雷。
村中的老人還記得配製火藥的方法,“一硝二磺三木炭”,傳授給年輕人。在日寇掃蕩時,村村戶戶,河溝路岔都擺下了地雷陣,炸得敵兵人仰馬翻,失魂落魄。使得這一古老的火器重顯威力。
地雷在我國約有500多年的曆史。明代兵器製造家首次發明創製了地雷,並大量用於戰爭。明代兵書《武備誌》中記載了10多種地雷的形製及特性,並繪有地雷的構造圖。地雷多是用石、陶、鐵製成的,將它埋入地下,使用踏發、絆發、拉發、點發等發火裝置,殺傷敵人。
早期的地雷多是用石頭打製成圓形或方形,中間鑿深孔,內裝火藥,然後杵實,留有小空隙插入細竹筒或葦管,裏麵牽出引信,然後用紙漿泥密封藥口,埋在敵人必經之處,當敵人將近時,點燃引信,引爆地雷。這種石雷又叫“石炸炮”。其構造簡單,取材方便,廣泛使用於戰鬥。但也因貯藥量小,爆炸力較小,而漸被更新。
後來地雷的形製,特別是發火裝置得到不斷改進,擴大了地雷的有效殺傷範圍。地雷的形製也多種多樣,在此介紹幾種代表性的器種。
炸炮:是一種踏發式地雷,即用腳一踏便爆炸,直到現代戰爭中仍在要塞區域密布這種地雷群,以阻遏敵人靠近。這種地雷,用生鐵鑄造,如同碗口一般大小,腹內裝填炸藥,上麵留一細口,穿出引線。
臨戰前選擇敵人必經要道或自己陣地前方容易接近的地方,將幾十個雷連接在“鋼輪發火”裝置的“火槽”上,挖坑埋設,表麵施偽裝物。待敵人無意中踏上鋼輪機,即可同時發火,遍地開花,鐵屑橫飛,火焰衝天,殺傷麵積相當大,非常適合阻擊敵人大部隊行進。
無敵地雷炮:是用生鐵鑄成圓形,大的可裝火藥一鬥,小的裝藥三五升不等。裝藥後,用硬木做成“法馬”塞住口,分三根引線裝入一支長竹竿內,事先選擇敵人必到之處,埋於地下將竹竿一頭露於我方,等敵人進入這一地區時,依號令點火引爆。
地雷探側儀
萬彈地雷炮:是一種絆發式地雷。用一口大瓷壇,內裝炸藥,用土將壇口填緊,留一小眼裝引信埋入地下,再在地麵放一堆碎石,同時埋設鋼輪發火機一個,與壇口引線連接,在地麵安設絆索,或用長繩由遠處拉發。當敵人腳碰觸絆索時,鋼輪自動發火,引爆地雷,火藥壇炸起,泥土碎石陶片四處迸射,殺傷威力很大。
自犯炮:是將數個鐵製的或石、陶製的地雷用藥線連接起來,一個接一個分散埋設在敵人經過的地帶,像布下一個地雷網。當敵人進入網內,一旦踏上發火裝置,地雷便一個接一個連鎖爆炸,可大範圍地殺傷敵人大隊人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