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地雷(2 / 2)

伏地衝天雷:預先將地深挖3尺,把神火火炮數個聯環埋伏地下,然後用烏盆盛火種放於炮上。藥線連接烏盆並接近火種,烏盆上插各種刀槍矛戟等長兵器。

當不明真相的敵人前來搖拔刀槍時,下麵的烏盆傾倒,火種即刻倒在藥線上,引爆地下的神火火炮,頃刻之間眾火齊發,炸聲如雷,可大量地殺傷敵群人馬。

防步兵地雷——1903年前後由俄國研製。這是最早的製式化生產的地雷,在日暮途窮俄戰爭中首次實戰應用,取得了一定效果。

防坦克地雷——1918年由德國人研製。1916年,坦克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這導致了防坦克地雷的誕生。受坦克威脅最大的德國人在1918年道德將炮彈改裝成防坦克地雷,隨後又研製了兩種製式化的防坦克地雷,用於對付英、法軍的坦克,獲得了一定的戰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防坦克地雷得到了廣泛應用。據統計,在當時被毀傷的坦克中,有20%是坦克地雷的戰績。

防步兵跳雷——1938年前後由德國人發明,該雷由絆線絆發,目標觸雷後,雷體跳起在距地麵0.5米的空中爆炸,它的殺傷威力比在地表或地表下爆炸的同等地雷要大。

火箭布雷係統——1970年由聯邦德國研製成功。為了迅速,大麵積地布雷,德軍和意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非洲道德使用飛機撒布防步兵地雷。20世紀60年代,一些國家著手研製用飛機,火炮和火箭撒布反坦克地雷,德國的火箭布雷係統使用“拉爾斯”輕型車載式36管火翻騰炮,一次可發射36枚110毫米火箭布雷彈,每枚彈由裝有8個AT-1型炸履帶防坦克地雷或多或少個AT-2型聚能破甲防坦克地雷。

一門火箭炮在職8秒內可散布288個AT-1型或180個AT2型地雷。一個門製火箭炮連,一次齊射即可構成寬2300米,縱深為300米,麵積為6900平方米的雷場。繼聯邦德國之後,蘇,美,中,法等國也相繼研製成功了這種火箭布雷係統。

還有一種延時地雷是用盤香徐徐燃燒,一段時間之後盤香燃盡,續點地雷引線,在敵軍正好到達時,引爆地雷。另外,明朝還創造了官亭炮和公署炮,專門埋設在官府大堂的公案下或官亭內,待敵軍占領後,隻要碰到發火機關,地雷立即爆炸。

清朝前期,統治者極不重視地雷及各種爆炸器材的製造和使用。直到鴉片戰爭以後,丁守存、黃冕等人才開始積極研製各種地雷,主要是拉發雷和絆雷。丁守存曾發明一種“跳雷”,曾攜赴天津試演,十分靈驗。這種地雷是將一個鐵鑄的圓形地雷裝入木櫃中,木櫃下部填裝火藥,連接地雷引信,木櫃內裝有發火裝置。

使用時,先將木櫃埋入地下,在木櫃一旁,安置翻車,與櫃內發火裝置連接。敵人一旦誤踏翻車,牽動發火裝置,則火藥爆發,可將櫃中地雷拋起地麵七八尺高,在空中爆炸,其殺傷範圍可達方圓幾十丈,威力極大。

地雷是一種埋入地表下或布設於地麵的爆炸性火器,最早的地雷發源於中國。1130年,金軍攻打陝州,宋軍使用埋設於地麵的“火藥炮”(即鐵殼地雷),給金軍以重大殺傷而取勝。

到了明朝初年(14世紀要),中國出現了采用機械發火裝置的真正的地雷。據1413年焦玉所著《火龍經》一收所載:“炸炮製以生鐵鑄,空腹,放藥杵實,入小竹筒,穿火線於內,外用長線穿火槽,擇寇必由之路,連連數十埋入坑中,藥槽通接鋼輪,土掩,使賊不知,踏動發機,震起,鐵塊如飛,火焰衝天。”可以看出“炸炮”不僅是最早的壓發地雷,還與今天的“連環雷”相似,“地雷”一詞也由此而出。

1580年,中國明朝名將戚繼光駐守薊州時,曾製造一種“鋼輪發火”地雷,當敵人踏動機索時,鋼輪轉動與火石急劇摩擦發火,引爆地雷。鋼輪發火裝置提高了地雷發火時機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在明代文獻中,已有多種地雷的詳細記載,這說明當時中國的地雷已發展到一定的水平,而歐洲在15世紀的要塞防禦戰中才開始出現地雷。

19世紀中葉以後,各種烈性炸藥和引爆技術的出現,才使地雷向製式化和多樣化發展,從而誕生了現代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