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張二人表達了對孫堅和董卓以及朝廷的不滿。張飛催促劉備那個主意。劉備不語。關張二人當初覺得劉備是漢室宗親,而且說得話也很有見識,覺得劉備能帶自己創立一番大業。可關張二人非常不滿,劉備卻拿不出主意。自此張飛就不願完全聽從劉備了。
後來在麵對督郵時,劉備之意應該是不要武力對抗督郵。而張飛卻還是打了督郵。
場景2:在劉備為徐州牧時,劉備與關羽奉命率兵攻打袁術。此時張飛一人在徐州,在宴席上。張飛自言自語:“先前叫殺呂布,現又叫攻袁術。曹操這廝讓我大哥這個徐州牧當的可真窩囊。”張飛第二次說劉備窩囊。從此張飛幾乎是自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了。偷了呂布的馬,與呂布翻臉。
場景3:在投靠曹操後,漢獻帝認劉備為皇叔,關張在後院切磋武藝。劉備來到說:“二位賢弟,切不要高聲喧叫!”
關羽:“在自家後院,與他人有何相幹?”
張飛:“大哥,為何不關心國家大事,卻整日在後院種菜?”
劉備作了一番解釋便走了。
張飛接著說:“大哥也太小心了,我們也沒惹是生非,說什麼做什麼與他人何幹?”
以前還隻是張飛對劉備做事不滿。現在關羽也對劉備有所不滿了。張飛更是直接責備訓斥劉備不關心國家大事。關張對劉備的誌向和劉備的處事準則都抱有懷疑的態度。
場景4:在殺了車胄之後,劉關張的對話:
關羽:“大哥,該殺的殺了,不該殺的也殺了,事到如今光唉聲歎氣又有何用?”電視劇中關羽說話時語氣平和。我覺得這話怒氣衝衝,不應該用平和的語氣說出來,內心平靜的人說不出這麼憤怒的話,憤怒的人也可能平靜地說。
劉備:“孰人殺得?孰人殺不得?那車胄乃曹操心腹,汝難道不知嗎?”
張飛:“……今日之事,殺便殺了,為何還要追悔莫及呢?”
劉備:“不顧及?曹操若借故興兵而來,我等如之奈何?”
關羽:“大哥不必憂慮,曹操來時,我與翼德迎敵便是。”
這番對話,可以看出關張對劉備的決策和處事方式已經持有否定態度,完全不願聽從劉備的意思了。劉備此時覺得壓不住關張,所以做了一番解釋。
關張已經完全不願聽從劉備,自己拿主意做事了。
劉備知道張飛好勝,於是總在張飛麵前誇讚關羽,又以曹操派兵攻打徐州為借口,讓關張分開防守,劉備用這些手段讓關張暫時不再衝撞自己。
三顧茅廬時,關張對劉備就多有不滿。在第三次拜訪前,張飛直接要拿麻繩來綁諸葛亮。劉備百般解釋,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拉住張飛。對於關張,劉備已經乏力。
火燒博望坡之前,有這樣一個情景。
張飛:“大哥整天如魚得水,如魚得水,此番怎麼不用水去迎戰?”電視劇中,張飛這話似乎是在鄙視諸葛亮。但怎麼看,這話似乎都是在說劉備,對劉備用人和決策似乎不滿。前者,在第二次去拜見諸葛亮的時候,劉備曾說過一句話:“若無大賢大智、運籌帷幄之人,光憑廝殺怎能安天下?”現在張飛的話,應該也是對劉備當初這句話的不滿!劉備這話有些傷人,說是為了安天下,必須尋訪大賢,就可以了。說光憑廝殺不能安天下,有貶低關張二人能力的意思,關張是不是隻會廝殺。即使這句話是正確的,說出來還是會傷人。劉備之所以這麼說,證明三人關係確實不融洽。
還是在此場景中,關張二人走後。諸葛亮對劉備說:“我觀主公之色,恐不在曹兵壓境,而是慮我之策是否得當!”這句話非常有意思。首先要理解什麼叫‘恐恐不在曹兵壓境’,曹兵壓境,要麼打,要麼走。如果打,要麼輸,要麼贏。曹兵壓境所產生的三種情況,劉備都不擔心。劉備擔心的是諸葛亮之策是否得當!不管諸葛亮之策得當不得當,結果不還是之前的三種情況(不是現在走,就是打輸或打贏)嗎?那麼諸葛亮之策得當或不得當,將會在其他方麵產生不同的變化。應該就是,如果諸葛亮之策得當,證明劉備用人得當,消除關張對劉備的不滿和對劉備能力的疑慮,在劉關張這個小團體中地位穩妥;如果諸葛亮之策不得當,那麼劉備在劉關張這個小團體中地位不保,以後說話就沒份量,說不定還會散夥,甚至是劉備被趕出小團體,成為天下人的笑柄。
諸葛亮的這句話,再次印證了我對劉備並無大誌的猜測,也證明了劉備請諸葛亮出山的目的,是因為劉關張關係不融洽,為了讓自己能夠在劉關張這個小團體中站穩腳跟!
在諸葛亮調度兵馬之前,張飛說:“夏侯惇離博望坡不到40裏。待到臨陣之時,兵馬無人調動!二哥,眾將官都等急了。大哥再不發令,你我自去衝鋒陷陣。”軍情大事,張飛已經要自作主張了。可見劉備的地位已經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