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是僅僅闡述一些故事,還是顯示自己才華,還是為了表達自己一些看法?為了得到答案,我們來看羅貫中在書中安排了些什麼。
第一部分:
董卓派李肅說服呂布時,李肅說:“當今天子懦弱不足以威懾群臣。滿朝文武誰個心中不知?陳留王精明強幹,聰明好學,強天子百倍,滿朝文武,又有哪個心中不曉?人人心中皆明,而人人口中不說,這是為何也?無非是怕負不忠不孝之名,怕擔亂國篡逆之罪!天子懦弱責好欺,天子精明責難奉。滿朝文武明裏是做忠臣,暗裏則是為己。有誰為國家社稷著想?董公則不然,他敢講他人不敢講之話,敢言他人不願言之語,敢負不忠不孝之名,敢但篡逆廢主之罪。董公之心何其光明,董公之行何其磊落?”讀者都是從上帝視角看故事,知道董卓所有言行,當然知道董卓是個居心不良的叛賊。如果,一個人不知道董卓前後的言行。單看董卓廢帝這件事,聽到這樣一番話後,頓時讓人感覺的忠奸難辨,是非難分,誰是好人,誰是壞人無法區分。這是,《三國演義》中出場的第一位說客,也是故事剛開始不久。他的這番犀利說辭,讓讀者對故事裏所有人物的辨別善惡是非的能力感到擔憂。
第二部分:
作者在多處安排了很多對照。比如:
第一處:前麵講到的劉備攜民渡江時,想要跳船尋死,以解救百姓的一幕與後來司馬昭被困山頂,欲跳崖以解救軍士的一幕。
第二處:諸葛亮預測到劉備攻吳會失敗後,說了句:“大漢氣數休矣。”與那些慫恿曹操、曹丕稱帝的大臣所說的:“大漢氣數休矣!”
第三處:一日,曹操帶劍入宮,獻帝正與伏後共坐。……操曰:“孫權、劉備各霸一方,不尊朝廷,當如之何?”帝曰:“盡在魏公裁處。”後來,因為苟安在蜀國散步謠言說諸葛亮要起兵謀反,諸葛亮班師回朝。得知謠言是通過一個宦官傳到劉禪耳朵中的,劉禪看到諸葛亮怒氣衝衝,也說了一句:“任憑相父裁處。”
第四處:鄧艾攻下成都後,司馬昭對鄧艾的提防,與劉禪對諸葛亮的提防。
第五處:伍孚刺殺董卓時,董卓說“爾要造反嗎?”伍孚說:“汝非我主,吾非汝臣,何反隻有?”與後來諸葛亮對薑維說‘每次說教魏延,總有憤憤之意。久後必反’魏延對諸葛亮不滿,諸葛亮就說魏延要反,魏延又不是諸葛亮的臣子,何反之有?
第六處:漢和帝使用宦官鬥敗竇氏一族,與後來劉禪對宦官的重用。
……
大家仔細找找,對比之處是很多的。在此隻舉這幾個例子。
第三部分:
在作者書中有很多詩詞歌賦,這些詩詞歌賦通常寫為‘後人有詩曰’‘後人有賦曰’。
羅貫中如果是為了表現自己的文采,沒必要把這些詩詞說成是後人寫的。古人寫詩作詞也很正常,沒必要用這種方式來謙虛。
為了讓讀者感覺這些故事像真的,所以這樣寫?這個可能性沒有,因為書的名字就叫做《三國演義》。既然是演義,當然就有虛構的成分。書的名字已經在告訴大家這些故事有些是虛構的了。
那麼,羅貫中之所以把這些詩詞歌賦說成是後人寫的。隻能說明,羅貫中認為後來的讀者看到這些故事後,會作一些這樣的感慨。換句話說,就是羅貫中認為《三國演義》的讀者會產生這樣的一些感慨。之所以作這些猜測,本人認為應該是羅貫中對於世人看事看人流於表麵的一種不滿和諷刺。盡管,很多感慨是對的,但也有相當一部分是錯。
將這三部分內容聯係起來,本人舉得。羅貫中寫《三國演義》,就是想寫一部是非難分,黑白難辨的社會,順便諷刺並且抱怨一下世人流於表麵的看人看事的能力。有人可能會說,《三國演義》的每章節的題目,應該就是作者的真實態度。這種說法是非常荒謬的,如果作者在章節題目中就表現了真實的態度以及人物的真實形象,那還怎麼描寫一個是非難辨的社會,怎麼諷刺世人膚淺的看事能力?假如,章節題目就表明了故事人物的真實形象,這種描寫本身就是膚淺的,作者也會覺得自己沒有資格去諷刺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