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著中,諸葛亮安排關羽去守華容道的理由是這樣描述的:“孔明曰:“亮夜觀乾象,操賊未合身亡。留這人情,教雲長做了,亦是美事。””孔明的話,難以站住腳。真的想讓關羽做了這人情,前麵為什麼還要故意言語相激,讓關羽寫下軍令狀?直接派關羽去就是了,不寫軍令狀,放了就放了,關羽人情做到,也好饒他一命。
那諸葛亮真實的目的是什麼?
目的一、破壞劉備和關羽的親密關係,打散劉關張這個小團體。
在華容道之前,劉備去赴周瑜的‘鴻門宴’時,劉備還是願意帶著關羽去,不願帶著張飛去。
可龐統死後,劉備請諸葛亮入川時,卻把關羽留在荊州。有人會覺得‘那是諸葛亮借題發揮、自行安排,劉備雖派關平送信,並沒有意思讓關羽留守荊州。’本人認為,華容道後,劉備和關羽關係破裂,諸葛亮已經察覺。劉備派關平送信,不是隨機派人,而是真的如諸葛亮所說,就是想讓關羽留守荊州,不願再見到這個二弟。
後來,劉備取了成都。關羽借機讓關平送信,說自己要和馬超比武。比武是假,詢問自己是否需要入川是真。劉備的反應為‘恐二虎相鬥,總有一傷。’隻是切磋武藝,又不是戰場廝殺、殊死搏鬥,張飛和關羽還經常切磋,劉備的憂慮沒有道理。劉備的意思很明白了,就是不想讓關羽入川。
後來諸葛亮給關羽的回信,也可以說明這一切。回信原文為:
“亮聞將軍欲與孟起分別高下。以亮度之,孟起雖雄烈過人,亦乃黥布、彭越之徒耳,當與翼德並驅爭先,猶未及美髯公之絕倫超群也。今公受任守荊州,不為不重,倘一入川,若荊州有失,罪莫大焉。惟冀照明。”
這封信的內容有兩部分:第一部分:馬超武藝不如你。第二部分:你不必入川了。到底哪部分才是主要部分。我們來看關羽反應和原文描述。
“雲長看畢,自綽其髯笑曰:“孔明知我心也。”將書遍示賓客,遂無入川之意。”‘遂無入川之意’這句話,已經很明確的說明了,關羽比武是假,借機詢問自己是否入川為真。關羽的話,也映照了這一點‘孔明知我心也。’如果,比武是真,那你關羽的心意大家都知道,因為你已經明確表述了,幹嘛還發感慨。看完信後,發的感慨也應該是‘孔明知我本事也。’而不是‘孔明知我心也。’所以孔明在回信前,要把信給劉備看過,因為這封回信,也是劉備和關羽分家的證據。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後來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拿著劉備的書信,向關羽討要荊州三郡時,關羽就是不給。因為關羽也不想入川了。電視劇中,對這一段有另一番解釋,這些解釋在原著中並沒有。直到後來,劉備得知關羽兵敗,沒有立刻發兵救援,隻是說了一句‘如此,二弟休矣。’
華容道之後,劉備和關羽的關係迅速變僵,最終破裂。劉關張這個小團體被打散了。估計張飛也是左右都顧不得了。
目的二、諸葛亮要壓製關羽,讓關羽欠自己一個天大的人情
在火燒博望坡之後,關張對諸葛亮略有順從。但,並沒有完全順從。在諸葛亮安排關羽去華容道時,有這樣一段描述:
“孔明曰:“倘若放了時,卻如何?”雲長曰:“願依軍法。”孔明曰:“如此,立下文書。”雲長便與了軍令狀。雲長曰:“若曹操不從那條路上來,如何?”孔明曰:“我亦與你軍令狀。”雲長大喜。”
關羽還要求諸葛亮也寫下軍令狀,諸葛亮寫下,關羽還非常高興。諸葛亮寫軍令狀,關羽高興什麼?此刻關羽的心理應該是——你諸葛亮能用軍令狀束縛我,我也可以用軍令狀束縛你。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關羽放了曹操,已入死地。在劉備求情之下,才得以逃生。從此,關羽在諸葛亮麵前再也無法放肆,永遠隻能屈從於諸葛亮。諸葛亮向來馴服別人的方式就是,把人推到火坑裏,然後再給你一根稻草,這樣被救的人就會乖乖聽從你。從諸葛亮收服馬超和薑維所用的手段,就可以看出諸葛亮這一心思。
能夠證明‘目的二’的證據還有很多:
後來,在取桂陽與武陵時,諸葛亮分別讓趙雲和張飛都寫過軍令狀,用這樣的方式壓住二人。這不是本人猜測,在關羽取長沙時,諸葛亮就沒有讓關羽寫軍令狀,這種要求上的差別隻能理解為關羽之前已經寫過並且被諸葛亮放生過一次,所以諸葛亮覺得沒必要讓他寫。後來,入川時,張飛贏了與諸葛亮的賭注,取得了些功勞,諸葛亮覺得張飛還沒被壓住,於是在與馬超對陣時,又讓張飛寫了軍令狀。自此,之後,諸葛亮便把劉關張趙都給壓住了。讓關張趙立軍令狀,都是諸葛亮主動要求或者言語相激後寫下的。自此之後,諸葛亮都再沒要求別人寫軍令狀。馬謖寫軍令狀,是馬謖純粹出於自願寫的。
目的一和目的二,諸葛亮都是為了讓自己在這個劉備所帶領的團體中威信提高,壓製隱患,增加自己對這個團體的掌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