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斬魏延(1 / 1)

在關羽取了長沙後,帶著殺了韓玄的功臣魏延來見劉備和諸葛亮。諸葛亮立馬要左右把魏延拉出去斬了,給出的理由是‘“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

理由總共兩句話。先看第一句“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這個理由其實站不住腳,因為此之前,張飛取武陵時,武陵從事鞏誌就殺了武陵太守金旋,然後獻城給張飛。諸葛亮就沒有斬鞏誌的意思。鞏誌也是“食其祿而殺其主,不忠;居其土而獻其地,不義。”相同的事,卻對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對待,是什麼造成了這種待遇上的差別?鞏誌和魏延在殺主獻城之前,都與諸葛亮沒有交集。這兩件事,不容點很多,比如不同的人,所殺城主不同等等。但有意義的隻有一點,就是時間上不同。長沙是奪得整個荊州四郡的最後一戰,也是這最後一站中帶頭的降將。在第四章華容道裏的陰謀裏,我已經講過諸葛亮通過讓關張趙寫軍令狀的方式,在劉備這個小集團裏立了威信。如果,諸葛亮想迅速在剛剛取得的四郡降將中確立威信,肯定要在打完最後一仗後,選一個人,殺雞給猴看。偏偏,魏延就是最後一戰中,降將裏最突出的一個。

再來看第二句話:“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這句話說的很玄,乍一聽完全沒辦法驗證。因為是‘久後必反’,要過很長一段時間才能驗證。就像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經常說的‘你現在不聽我的,過多少多少年以後,你就知道了。’這句話,是真是假,作者早有交代。

劉備總是說趙雲與自己是患難之交,一定不會背叛自己。果真趙雲一直追隨劉備,沒有異心。魏延呢?早在劉備從樊城敗走到襄陽城下時,魏延就想追隨劉備。此時,劉備兵不多還帶著諸多民眾,後麵還有曹操追兵,此時的劉備正處於大難之中。魏延不顧一切,打開城門,讓劉備進城,可以說是患難之交了。關羽張飛,對劉備的忠義,是盟誓之約、兄弟情深。魏延既不是劉備兄弟,也沒受過劉備恩惠,此時的劉備幾乎一無所有,可見魏延並不貪圖富貴安逸,是真心想投劉備。無奈,劉備不忍奪劉表之子劉宗的城池,沒管魏延就走了。這裏,劉備已然辜負了魏延一次。當劉備的軍隊再一次到時,魏延仍舊殺了韓玄來投劉備,其誠意非同一般。諸葛亮這番玄乎其玄的話應該是編出來的。

收服長沙後,隊伍迅速擴大。諸多降將都是向劉備投降,作為一個軍師的諸葛亮,如何能讓自己在新隊伍中樹立威信,擴大影響力,他想到的就是斬出頭鳥魏延。如果收服長沙之前的降將中,就選一個斬殺了,後來的守城的人不會輕易投降,讓後來的戰鬥更加艱難。所以,一定是從最後一戰中的降將裏挑一個出來,選中的就是帶頭人魏延。劉備應該也是從諸葛亮的舉動中看出來諸葛亮的野心,所以及時勸阻製止了。

但話雖然說完了,人們的心理活動卻沒有停止。諸葛亮已經說出‘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的話。如果以後魏延沒有造反,自己的故弄玄虛就會被眾人看穿,顏麵無存。所以諸葛亮一定要讓魏延造反。這才有了後來,大家津津樂道的‘魏延是被諸葛亮逼反的。’這也是作者羅貫中的本意。比如,火燒藤甲軍時,諸葛亮就說‘此計不是萬不得已,不會實施。屠害生靈,自己必損陽壽。’諸葛亮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放了多少火,就是因為火燒藤甲軍是魏延的主意,所以故作姿態貶低魏延智謀。後來北伐曹魏,又不采納魏延的子午穀之計等等。蜀國已然是諸葛亮和他心腹的天下,魏延才會起兵,其實反的是諸葛亮,而不是蜀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