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有關知識產權問題——名優中藥材的原產地保護
我國已經於去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了WTO,根據WTO《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各國必須對遵循地理指示製度的產品提供保護。在此僅介紹二個與中藥材規範化生產基地密切有關的知識產權:5.1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我國於1997年3月30頒布了《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並於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5.2名優中藥材的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國家質檢總局於1999年8月發布了中國《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規定》,並據此選擇了若幹產品地域進行試點工作。目前已對紹興酒、宣威火腿、茅台酒、龍井茶、文山三七、宣紙、鎮江香醋、藍田玉、武夷岩茶、水井坊酒、高郵鴨蛋、蒙山茶、昌黎葡萄酒等13個地區、13種產品實施了原產地域產品保護。我國各地尚有許多非常明顯地域優勢的中藥材及其製品如撫鬆人參、石柱黃連、黃山貢菊、合浦珍珠等。開展中藥材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的研究和申報工作,一方麵可以使名優中藥材的研究更加科學化和商業化,同時也可成為企業的重要知識產權,此外還是發展和宣傳企業文化的重要措施。
西洋參野生栽培勢在必行
摘要:
西洋參野生栽培就是模擬野生西洋參生長的環境和條件,進行林下栽培。它是改革傳統栽培方式的一個途徑,也是勢在必行。野生栽培不僅為長白山脈的大自然中增加一個新物種,而且可以保護生態平衡,有利於西洋參種質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西洋參又名花旗參,原產於美國和加拿大,與吉林人參同屬五加科人參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生長在大西洋西部沿岸茂密的原始森林裏。直到1714年加拿大神父與印第安人找到了西洋參這種植物,經法國植物學家鑒定為五加科人參屬植物,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按其重量用黃金計價,於是掀起北美人采挖野生西洋參的熱潮。到1890年野生西洋參供應迅速減少,達到瀕臨絕種的境地。
到20世紀初,美國和加拿大開始模擬野生西洋參生長環境,致力於人工栽培西洋參。1975年10月,在國家科委、國家醫藥管理局的精心組織和領導下,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中國農科院特產研究所在東北、華北及西北等到地區選擇不同氣候類型區進行引種實驗,經過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協作攻關,取得引種成功。於是西洋參產業在我國迅速發展起來,到目前已達到400萬平方米,吉林省西洋參集團有限公司達到102萬平方米,占全國總麵積的40%。1996年,吉林省西洋參集團有限公司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命名 為“西洋參種源基地”。其栽培方式主要以伐林栽參為主,進行粗放經營。使產量和質量處於徘徊狀態,破壞了生態平衡。因此,改革傳統的栽培方式勢在必行。吉林省西洋參集團有限公司充分利用長白山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以科學技術為依托,充分發揮本地區西洋參產業發展優勢,進行西洋參野生栽培基地建設,用優質西洋參種子直播於長白山森林中進行野生栽培。使長白山的大自然寶庫中又增加了一個新的物種。為西洋參種質資源的保護作出應有貢獻。從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進行綜合比較,可以看出野生栽培西洋參具有重要意義。
1.從西洋參的經濟效益和藥用價值看
野生栽培西洋參的重要性西洋參及西洋參製品在我國以及全世界都是頗受歡迎的保健品,銷售量日趨增加,是藥材方麵的排頭兵。自引種以來,西洋參生產逐漸成為參區農民發家致富的途徑,也成為發展地方工業的基礎原料。靖宇縣從1986年與加拿大多倫多城富人參農場合作種植西洋參,通過十多年的發展,西洋參成為財政收入的重要支柱,以2000年西洋參集團有限公司上交利潤來看,就占靖宇縣財政收入的15%以上,而且西洋參的藥用價值極高,是多種藥品的主要成分,含有皂苷對心髒病等多種疾病有很好的療效。於是生產者為了追求產量,滿足市場的需求,獲取高額利潤,而大量施用農藥、化肥等多種植物生長調節劑,極大的推動了參業生產的發展。
但在科技日益發展的今天,人們對消費品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由於在西洋參中檢測出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如有機的農藥、重金屬鎘、汞等,結果阻礙國產西洋參出口創彙。雖然現在實行無公害栽培,但與野生西洋參相比,其有毒物質仍高於野生西洋參,其藥用價值也低於野生的。“綠色工程”是農業發展的方向,使產出的西洋參“綠色”化,是該產業麵臨的困難而又必須解決的問題。因此,進行西洋參野化栽培是解決該困難的唯一途徑,使西洋參從自然中走出,再回到大自然中去。
2.從森林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看
野生栽培西洋參的必要性森林是生態係統的主體,是陸地上最大的生態係統,每公頃森林的生物量是100~400噸幹重,約為農田或草原的20~100倍。可以說森林是所有陸地係統中麵積最大、結構最複雜、功能最穩定、生物量最高的係統,它對整個陸地生態係統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而我國主要西洋參栽培區卻實行毀林開荒的種植製度,每年以50萬平方米速度發展,那就相當於損失幹重5000~20000噸的生物量,而且由於植被破壞,水土大麵積流失,雖然種後還林,但由於受樹苗成活率、氣候條件等原因,使還林麵積減少,而且樹種單一,生態調節功能很差。
東北林區的分布成呈馬蹄形環繞著東北地區的長白山諸山係、大小興安嶺、張廣才嶺的廣大區域,占地約40萬平方公裏,是東北人參賴以生存的天然環境。森林麵積大量減少,根據資料顯示,日本和俄國羅斯遠東地區的降雨量每年以0.27~0.33mm上升,而我國的吉林、黑龍江卻以1.03~0.8mm的降水量遞減,這一切無一不說明毀林的危害。由於森林植被的破壞,珍奇稀有的物種都瀕臨滅絕的危險。因此,模擬野生西洋參生長環境,林下培育野生西洋參將逐漸興起,成為西洋參的主要栽培方式,而且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一般水參2000元1公斤,是農田土、森林土產出的水參價格的幾十倍,而且頗受人們的喜愛,並且是真正的綠色食品,達到養參育林的目的,還能為林區增加新物種,所以進行西洋參野生栽培很有必要性。
3.夯實基礎、建立種源基地、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2001年,吉林省西洋參集團有限公司新建了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西洋參種質基因庫,對西洋參種質資源可持續利用具有重要意義,它從西洋參種源基地建設、種子保存及DNA指紋圖譜方麵進行基礎研究,為科學技術在西洋參上的應用奠定了基礎。西洋參種質基因庫建設將采取分子指紋技術確定西洋參的分子指紋,進行資源的鑒定與分類,開展西洋參分子指紋的鑒定與分類研究,同時采用自動化貯藏設備對西洋參種子進行貯藏,建立資源的基因組文檔,對設立和保護我國西洋參資源有重要意義。同時應用現代化種子精選機,根據成熟種子比重進行精選分等,保證西洋參種子純度,利用現代化工藝采用生物農藥、生物肥料,運用種子包衣機,對種子進行包衣,為種子的萌發提供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