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藥指紋圖譜的研究內容和實際應用
3.1中藥指紋圖譜測試針
對中藥材、炮製品、飲片,以及各類中藥複方製劑,研究不同的樣品製備方法及有效組分的切割方法。運用包括色譜、光譜以及多維、聯用分析技術,全麵開展指紋圖譜測試,建立具有普適意義的、規範化的中藥指紋圖譜。A、中藥有效組分提取及分離方法研究及其規範化。B、色譜分離分析條件優化技術研究。C、多維、聯用分析新技術方法學研究。D、指紋圖譜中活性成分分析與鑒定。E、中藥指紋圖譜分析方法規範化研究。
3.2指紋圖譜鑒別方法研究
A、中藥指紋圖譜化學特征信息的提取方法研究。B、同一分析方法不同檢測方式及不同分析方法獲得的多源檢測數據間的相關性。C、指紋圖譜相似度計算方法。D、中藥指紋圖譜的快速處理方法。E、建立中藥指紋圖譜鑒別計算方法體係。
3.3中藥藥效組分篩選及檢測方法學
針對研究藥材、方劑的功效和所涉及的有關作用靶位或靶點,開展從整體、器官、細胞和分子生物學等不同層次和水平藥理學研究,尋找能夠較準確反映方劑藥效或功能主治,並具備快速、準確、樣品用量小的活性篩選指標,在建立快速中藥體內外組分檢測方法的基礎上,尋找中藥的藥效組分群,並建立中藥藥效指紋圖譜,從而總結形成一套完整的中藥藥效組分快速篩選體係和法。A、中藥藥效組分靶細胞動態高密度培養技術和模型的建立。B、中藥藥效組分細胞反應器計算機控製及在線檢測的研究。C、中藥藥效組分快速篩選方法關鍵技術研究。D、中藥複方體內組分的多指標檢測方法學研究。
3.4中藥指紋圖譜組效學
在中藥化學指紋圖譜、藥效物質成分鑒定和中藥藥效活性測定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現代化學與生物信息學研究的成果,開展指紋圖譜信息與藥效活性信息的相關性研究,以實現中藥化學指紋圖譜向中藥藥效組分指紋圖譜的轉化,從而建立中藥指紋圖譜組效學研究體係。
3.5中藥指紋圖譜質量控製
將中藥指紋圖譜應用於中藥材的真偽鑒別及質量評價、中藥製劑生產工藝全過程的質量控製和最終產品的質量評價、中藥新藥開發研究。3.5.1中藥指紋圖譜在中藥材的真偽鑒別及質量評價中的應用。3.5.2中藥指紋圖譜在中藥製劑生產工藝全過程的質量控製和最終產品的質量評價,提出采用中藥指紋圖譜來實現從藥材、半成品到最終產品的全過程質量控製方法。3.5.3中藥指紋圖譜在中藥新藥創製中的應用研究。
4.總結
中藥的質量一直是中藥產業化進程中的一個瓶頸問題,同時隨著中國進入WTO,中國的醫藥市場必然會受到來自全球醫藥大市場的衝擊,直麵困難,發揮中國本身具有的醫藥創新特色,走自己的路,發展具有現代化水平的,自主創新的新型醫藥研發和質量控製評價體係,是當今中國醫藥研究人員的目標和必然途徑。中藥指紋圖譜的提出和深入的研究,將為中藥質量控製、中藥產業化、中醫藥體係的研發提供素材和研究思路,為中藥最終走向國際,成為保障人類健康的有益資源,發揮出自己應有的光和熱。
我國中藥出口占世界草藥市場份額到底有多少
賈謙。(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38)
有人說,我國中藥產品在國際植物藥市場中所占份額僅3%~5%。2000年,海關“洋中藥”進口額已超出同期我國中成藥的出口額,我國已經成為中藥的“進口國”。更有人說,日本的中藥(漢方製劑)出口占據了世界中藥市場的30%,甚至有人說70%,80%。
我國中藥出口在世界草藥市場到底占多少份額我國中藥在國際上的地位到底如何筆者有幸參加了中醫藥領域兩項國家級軟科學研究,且一直側重於中醫藥國際化問題。故不揣淺薄,試圖回答上述兩個問題。
1.3%的來曆與引用失誤
1992年,在國家科委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同支持下,由徐紹穎教授任組長,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與中國中醫研究院中醫藥信息所合作進行了一項國家級軟科學研究——“促進中醫藥出口創彙的戰略與政策研究”。就筆者所知,此係中醫藥領域第一項國家級軟課題。由於該項課題的開創性工作,榮獲國家級科技進步三等獎。該課題研究了世界三大市場:①以華裔為中心的中藥傳統市場(東南亞、我國港澳台以及西方國家以華裔社區為中心的中藥傳統市場);②日本、韓國中藥傳統市場;③西方草藥市場(拉丁美洲、非洲、東歐以及中亞、南亞的草藥市場未加研究,實際上其市場規模也不大)。1993年,所研究的三大市場規模約140億美元,同年我國中藥出口創彙4億美元,約占三大市場的3%。該課題報告提出了一個重要觀點:西方國家日益認識到西醫的局限性和西藥的毒副作用,出現回歸自然、采用天然藥物的潮流,西方國家草藥市場(請注意,不是中藥市場)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長,因此,中醫藥走向世界適逢良好的機遇;但是,我國中藥出口額(請注意:不是中藥產值)僅占世界草藥市場(請注意:不含中國大陸中藥市場)的3%,且由於中成藥科技含量不高等因素,中藥出口以中藥材為主,中成藥僅占出口額20%~30%,西方國家在加緊研究包括中草藥在內的傳統藥物,因此,中醫藥麵臨嚴峻的挑戰。一句話,中醫藥走向世界是機遇與挑戰並存,因此建議國家製定“弘揚中國傳統醫藥學工程”。
從此以後,3%這一數字紛紛引用,到處流傳。然而,引用時往往忽略了3%的兩個前提和一個基本概念;一個前提是,這是指世界草藥市場而非中藥市場,其中大部分是未納入任何醫學體係的植物藥或說草藥的市場;另一個前提是,世界草藥市場不含我國大陸的中藥市場;一個基本概念是,這是“促進中醫藥出口創彙的戰略與政策研究”的報告中提出的,強調的是出口創彙,因而隻是講我國中藥出口占世界草藥市場的份額,而不是講我國中藥產值占世界草藥市場的份額,更不是講中國是不是中藥生產與應用大國,不少人引用這一數字時斷章取義,偷換概念,將之變成了我國中藥占世界市場3%。若論我國中藥(而不是中藥出口額)在世界草藥市場的份額,我們可以這樣估計:2000年我國大陸中藥產值493億元,合60億美元,約占世界草藥市場的1/4,至少是1/5;若論我國中藥產值在世界中藥(而非植物藥)市場的份額,則應在50%以上。所以,迄今為止,我國(且不論我國港澳台的中藥產業)仍是世界最大的中藥研發、生產、應用與出口大國,沒有任何國家堪與匹敵。總之,我國中藥出口占世界草藥市場的份額確實不高,當年約3%,今天也差不了太多,甚至更少。盡管這一數字可能不太十分準確,但偏差不會太大。原因很簡單,中藥是由中醫大夫按中醫理論使用的藥,西方國家沒有多少像樣的中醫大夫,且不承認中醫藥,中藥隻能作為飲食補充劑、保健食品上市,明顯影響中藥療效,自然中藥出口不可能太多。關於這一問題,將另文論述。這裏隻是想說明,要想提高中藥的國際市場份額,就必須為他國培養大批中醫人才,促使其承認中醫藥,應用中醫藥,如我國周邊國家那樣,而不在於將這一數字精確到什麼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