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洋中藥”進口到底有多少
由於看到我國中藥出口在世界草藥市場所占份額不大,於是有人驚呼:狼來了,狼來了;甚至有人說2000年“洋中藥”進口額大於我國中成藥出口額。這一看法甚至影響到國家決策層。是否真的“狼來了”在這裏我們首先要弄清楚什麼叫“洋中藥”。所謂“洋中藥”,顧名思義,是指洋人生產的中藥。但從目前社會上對此名詞的使用情況看,非常混亂,將進口的西方植物藥(西方草藥)、生物製品、維生素、深海魚油等保健品,甚至將曆年我國一直進口的高麗參、乳香、沒藥等中藥材,統統算作了“洋中藥”。在我國,與中醫藥管理有關的政府部門,據不完全統計,多達15個。由於政出多門,統計口徑不一致,因而“洋中藥”進口數據也不統一。例如,有人查閱我國海關總署統計年報後認為,2000年我國進口“洋中藥”5億多美元。但是,從國家藥監局了解到,並未批準什麼“洋中藥”作為藥品進口。從衛生部了解到,隻批準了一些保健食品進口。那麼,“洋中藥”到底是些什麼呢為此,我們也專門又查閱了海關總署的統計年報。其海關進口稅則中有一項4.165億美元的進口被上述有關查閱人員列入了“洋中藥”範疇。此項即“30049090未列名混合或非混合產品構成的藥品”,但此項到底應歸屬西藥還是中藥,請教有關部門也不清楚。
於是,我們調查了此項下進口額最大的頭11家公司的進口情況。該11家公司在該項下共進口2.4億美元產品,占該項總額4.165億美元的58%,全部都是西藥或西藥原料,如尼莫通粉劑、扶他林原料等。因此,我們可以說,該項下的進口並非“洋中藥”而是西藥。此外,在海關總署統計年報中列出了許多著名的中成藥,如片仔癀、白藥、清涼油等,而30049059項則為“其他中式成藥”。與上述“30049090未列名混合或非混合產品構成的藥品”項則相對照即可知,後一項下應全為西藥,因為若為中藥,當列於“其他中式成藥”項下。
故此項絕不應計為“洋中藥”。按我們查閱與調查的情況,2000年我國出口中成藥0.846億美元,而同年進口的中藥1.06億美元,其中,進口清涼油等和其他中式成藥共2449.2萬美元,其餘為曆年我國均需進口的中藥材,如西洋參、高麗參,以及乳香、沒藥等南藥和其他藥材。總之,沒有出現“洋中藥”進口大於我國中成藥出口的怪現象。但我們應有這樣的警惕性,因為中成藥的進口確實在增長。如不加快發展中醫藥,我們中藥大國將來真有可能都吃進口中藥。
3.日本到底占領了多少世界中藥市場
有不少論者看到我國中藥出口占世界草藥市場的份額不高,不去研究這一份額的所指及意義,就主觀臆斷日、韓在國際市場占了大頭。有人說日本出口的中藥占世界中藥市場30%,更有人說占70%,甚至說占80%。在徐紹穎教授領導我們進行的“促進中醫藥出口創彙的戰略與政策研究”中,以及在甘師俊、李振吉教授領導我們進行的“中藥現代化發展戰略研究”(該項研究榮獲國家級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中,我們先後數次設法查閱了日本厚生省《藥事工業生產動態統計年報》,發現日本中藥(漢方製劑)產值1992年達到最高峰,約17億美元;由於小柴胡湯事件的影響,產值逐年下降,1999年約10億美元,約占同年我國中藥產值(尚且不計我國港澳台中藥產值)1/6。日本中藥即使全部出口,在國際市場又能占到幾何更何況,根據日本《藥事工業生產動態統計年報》,日本中藥生產主要供國內消費,每年出口僅數萬美元,最高年份為幾十萬美元,哪能占到國際市場的百分之幾十呢甘師俊、李振吉等主編的《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一書第240頁也明確指出了這一點。當然,也存在如下可能性:日本曆來詭計多端,在“九一八”事變和蘆溝橋事變中暴露無遺;因此,日本完全可能對其藥事工業的統計拿出兩套數據,可以公開的那一套數據用以“示弱”,另一套供內部使用的數據比較真實。但這隻是猜想而已。從下麵的事實,我們感到這種可能性不太大。
19世紀明治維新時,日本憲法隻承認西醫藥的合法性,日本應用了1400年的中醫藥被廢除,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又重新承認中藥,當中中斷100年;而且迄今日本仍是廢醫存藥,隻承認中藥,不承認中醫,日本中藥均由西醫大夫對症而非辨證地使用。眾所周知,中醫講究辨證施治,廢醫存藥,不可能有太高的水平,因而出現小柴胡湯事件也就不足為奇了。在這種背景下,日本中藥工業怎可能在世界上占據領先地位。從另一方麵說,日本人將西藥工業、化學工業的技術成單元地搬入漢方製劑的生產中,加之重視中藥科研及生產工藝研究,其中藥產品從內在質量到外觀,在許多方麵值得我們借鑒。加之其他因素,《中藥現代化發展戰略》指出:“日韓可能成為我國在國際中藥市場中的強勁競爭對手”,但這裏隻說“可能”,沒有說“已經”,更沒有說日本中藥已占世界市場80%。總之,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害“恐日病”。不要失去民族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