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不能將中藥降低為植物藥
為了促使中醫藥走向世界,為了扭轉“洋中藥”進口大於中成藥出口的“怪現象”,不少論者建議研究中藥的有效物質基礎,建議與國際接軌,希望中藥能像“完全符合現代藥物研發的要求和規律”的洋中藥那樣,即天然植物藥那樣,搞些單味中藥的提取物出口。在筆者看來,這些論者沒有完全弄清中藥、植物藥、天然藥物等概念,導致不少讀者思想混亂。在此不揣冒味,希望澄清幾個概念。所謂中藥,係納入了中醫藥理論體係、能夠按中醫理論使用的藥品。狹義的中藥係指漢族傳統草藥。廣義的中藥還包括民族藥(即我國其他民族傳統使用的草藥)及民間草藥(即民間流傳的僅根據經驗使用的草藥)。我國於20世紀80年代進行的中藥資源普查表明,我國中藥資源有12807種,但其中大部分是民族藥和民間草藥,隻有少部分納入了中醫藥理論體係,可以稱為中藥。所謂植物藥,又稱草藥、西方草藥,係未納入任何醫藥理論體係,僅按民間經驗而使用者,與我國民間草藥沒有什麼區別。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國家又把中藥或說中草藥納入其植物藥管理範疇。外國人不懂,我們不能跟著瞎說。中藥絕非植物藥,我們不能將中藥降低為草藥。與中藥相比,植物藥即西方草藥沒有係統理論;多為單方,偶用複方亦無君臣佐使之說;對症用藥,無辨證施治理論指導;隻限植物藥;應用生藥,無炮製工藝。西方人又將植物藥稱為天然藥物。中藥不能稱為天然藥物,因為密陀僧等幾種中藥不是天然的,而是化學合成的;且有些飲片的炮製也有化學處理過程。當然,大多數中藥是天然的,在大家都能理解、不會產生歧義的情況下,這麼說也未嚐不可。今天,西方不得不承認植物藥有別於西藥,也製定了有別於化學藥品的標準,如美國的《植物藥產品行業管理指南》;但在許多重大方麵,《指南》仍將植物藥按西藥對待。植物藥沒有理論,按西藥管理已被西方認為不妥;中藥是有係統理論的,當然不可能按理論體係迥異的西藥或根本沒有理論體係的西方草藥進行管理。賈謙、曹彩等明確指出了中藥與西藥的區別、中藥與植物藥的區別,以及中藥與生物製品的區別,從而明確提出中藥係列標準規範的製定原則是求異存同而不是求同存異,中藥的係列標準規範隻能由中藥大國——我國來製定,並逐步推向國際,使之成為國際傳統藥物係列標準的典範。因而,中藥不能與國際接軌,因為國際沒有中藥之軌。當然製定中藥係列標準規範時也需要參考目前國際慣例和西藥先進可行的方麵,一則自我完善,二則易於為國際盡快認可,這就是我們說的“雙向接軌”。也有不少論者認為,我國中藥應像植物藥那樣,搞些提取物出口,易於質量控製,可以達到西方國家標準,可以得到認可。從商業角度看,這也許是一條創彙之路,我不反對;出口就應該多一條腿走路。
但從弘揚中醫藥看,這是將具有係統理論的中藥降低為沒有任何理論僅根據民間經驗而使用的草藥,將可能造成中醫藥自然消亡,猶如中醫之外另三大傳統醫學體係那樣不複存在。作為中國人,首先要對我們的民族文化有信心。1840年以來,我們有些同胞民族自信心不足,總覺得外國月亮比中國圓。中醫藥現代化國際化的首要問題就是要樹立民族自信心。
5.幾點結論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如下幾個結論。我國仍是中藥研發、生產、應用、出口大國;但我國中藥出口在國際草藥市場所占份額確實不高,當然這並不是說日本所占份額就比我們高,實際上,日本遠低於我們。我國中藥出口近年在5億美元上下徘徊,其中中成藥出口多為1億美元左右;“洋中藥”的進口雖有增加趨勢,仍遠小於中成藥出口。我國中藥出口難以迅速增長的原因很多,客觀上主要是東西方文化差異、西方國家藥品法規限製,以及西方國家的貿易壁壘。不能因為中藥出口難以增長就想仿效西方草藥做法。我們可以搞些提取物出口,但那不是中醫藥現代化國際化的方向。要緊的是宣傳中醫藥文化,讓西方國家承認中醫藥,與我們的係列標準規範接軌,讓中醫藥與西醫藥成為國際上平起平坐、相互補充而又不能相互取代的人類兩大醫療保健體係。
地黃收集品的產量對比研究
摘要:
目的:對比不同地黃收集品的經濟產量,初步篩選地黃優良品種。方法:在相同的栽培管理條件下,根據外部性狀識別不同品種,於生長期末,測量每個樣品的單株根狀莖鮮重和單塊鮮重。結果:不同樣品產量差異極其顯著,最大相差達7倍,同一品種不同樣品差異也較大,有的達1倍以上。結論:目前地黃品種混雜嚴重,急需進行地黃種質資源的合理評價和優良品種選育。85-5、北京1號、千層葉、紅薯王、金狀元、七頂葵等產量較高,可在生產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地黃;產量;種質資源
地黃是最常用的栽培藥材之一。至今已有1000餘年的栽培曆史,文獻記載品種(或名稱)多達52個。近年來我們對地黃的種質資源進行了集中收集、整理和鑒定,初步摸清了我國地黃栽培品種的應用現狀。塊莖是地黃的主要入藥部分,是地黃栽培的主要經濟目標,因此高產品種的選育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在相同栽培條件下,係統考察了主要收集品的產量性狀,現報道如下。
1.材料和方法
所用地黃樣品從河南、山東、山西和安徽等地黃主產區收集(如表1),2000年7月倒栽,於田間自然越冬,2001年4月11日將倒栽植株的小地黃刨出,切成長2~3 cm的段,在3.3g/L的多菌靈中浸泡30分鍾,雙行高畦栽培,種植深度約3 cm,株行距30 cm。種完後澆透水,然後根據土壤墒情,保持土壤適當濕度。2000年秋季收集的樣品於冰箱保存(4℃~6℃),同上處理和栽培。試驗田3年前曾為西洋參栽培試驗田,然後種過一年玉米,隨後兩年拋荒,主要被常見雜草反枝莧所占領。土壤類型為黃潮土,pH約7.4。整個種植過程未施任何肥料。5月18日、6月12日和7月15日,葉麵噴灑0.5ml/L氯氰菊酯(4.5%乳油)和3 g/L的多菌靈,預防蟲害和地黃輪紋病。2001年10月15~20日,每樣品收獲相臨的10株,樣品少者收獲中間相臨植株(兩端植株除外)。去淨泥土,稱量單株塊莖鮮重及每個塊莖鮮重;計算平均數和標準差;將鮮塊莖人為分為三級:A級≥150g,150g>B級≥75g,75g>C級≥40g,統計各級塊莖占每個樣品塊莖總數的百分比及其三者百分比之和(合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