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結果和討論

所測各樣品的統計值。單株塊莖重從“H9”的平均68g到“北京1號脫毒苗”的480.4g,相差達7倍。如此大的差別,反映了地黃種質資源的產量特征的多樣性。因此高產品種的篩選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85-5是溫縣農科所近年培育的一個新品種,其塊莖數目較少,而單塊莖和單株重量均較大,具有較大的應用潛力。北京1號是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於20世紀60年代培育的新品種,目前仍有較大的種植麵積,產量較穩定。從表1可見邢疙瘩、金狀元、七頂葵、千層葉、紅薯王等也具有較高的產量,可根據本地的實際引種栽培,或作為育種的原始材料。而H9、H10、H5和似無名等平均單株產量僅有100g左右,這些品種多數是大田中的混雜類型,對於藥農的種植效益和有關中藥產品的質量穩定具有較大的影響,而對於地黃臨床療效的影響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H12產量較低,但在少數植株中,可見下部膨大的較大塊莖。在收集樣品時,僅在河南溫縣張寺村附近就發現三塊種子田繁育H12這一品種。因此,H12可能是一種當地栽培的傳統品種,產量低可能與病毒病等病害的影響有關。H9、H5、H3、似無名等塊莖呈細長柱狀,與野生類型相似,可能增產潛力不大。H10的塊莖呈小塊狀,≥40g的隻占1.9%,是否與病毒感染有關,還難以判斷。由於病毒病是造成地黃產量下降的主要因素,在脫除病毒後再進行品種產量的對比研究是比較合理的。

同一品種的不同樣品單株產量相差很大,如北京1號從215.5g到480.4g,相差一倍以上。在金狀元和七頂葵也有相近的結果。本文所稱“同一品種”是在栽培相同條件下,係統觀察後,依據主要外部形態(包括株型、葉形、葉色、地上莖高度,塊莖的形狀和顏色,斷麵皮部的形態和顏色等)識別的。同一品種不同樣品除病毒病的影響外,是否在遺傳上已經產生了影響產量的變異,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眾所周知,懷地黃自明朝以來即被尊為道地產品,但本次收集中,僅在張寺村附近就收集到11個形態顯著不同的栽培品種。田間品種混雜現狀十分嚴重,究竟那一個或幾個品種能代表“懷地黃”的優良品質此外環境、加工方式、種植習慣等均對藥材的道地性有一定影響,因此,懷地黃道地性的形成原因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目前中藥材GAP已經正式試行,優良品種的應用,不僅有利於種植效益的提高,而且對藥材質量的穩定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應進一步加強地黃種質資源的評價工作,重視新品種的培育,加快地黃栽培的良種化進程。

珍稀瀕危南藥廣藿香規範化種植(GAP)研究

徐良徐鴻華。(廣州中醫藥大學,廣州,510405)

摘要:

本文對珍稀瀕危南藥石牌廣藿香及不明產地廣藿香種質資源的植物形態鑒別、生長特性、生態習性、規範化種植關鍵技術規程(SOP)作了研究報道,為優良廣藿香資源的利用及其產業化開發提供了科學依據。

關鍵詞:瀕危南藥;石牌廣藿香;種質資源;規範化(GAP)種植技術

廣藿香為唇形科植物廣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Benth.的幹燥地上部分或全草,具有芳香化濁,開胃止嘔,發表解暑的功能。用於治療濕濁中阻、脘痞嘔吐、暑濕倦怠、胸悶不適、寒濕閉暑、腹痛吐瀉、鼻淵頭痛、瘧疾痢疾、口臭等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規定的著名國家中藥保護品種“藿香正氣丸(膠囊、水)”和“抗病毒口服液”的重要組成藥物。廣藿香不僅是30多種中成藥的主要原料,而且以其提取的廣藿香油,還是醫藥工業和輕化工業的重要原料(用作配製丹、膏、丸、散及化妝品、定香劑和殺蟲劑等);民間還用廣藿香葉煎飲避暑濕。

但由於廣藿香的產地來源不同,各地產品的主要藥用有效成分廣藿香酮等含量相差很大。經多年臨床療效及傳統經驗認為,廣州市寶崗和石牌一帶產的石牌廣藿香(習稱“牌香”)質量最優,相鄰肇慶高要產的高要廣藿香(“肇香”)質量與牌香接近,而海南產的海南廣藿香(“南香”)和湛江地區產的湛江廣藿香(“湛香”)質量較差(藿香酮含量較低)。但隨著廣州現代化大都市建設的迅速發展,原廣州郊區的石牌、寶崗等地因房地產業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終斷了傳統牌香的栽培生產,使珍稀名優石牌廣藿香外於瀕危滅絕狀態。為了科學準確地澄清廣藿香道地產區,保證醫療用藥有安全有效,我們在結合承擔廣東省中醫工管理局資助下達的“廣藿香優良種質篩選與高產新技術研究”和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究項目的“廣藿香等中藥材規範化種植研究”課題的同時,開展了對不同產地的廣藿香生物學特性、品種類型、良種繁殖和規範化種植(GAP)的相關研究,為盡快挽救保護瀕危南藥石牌廣藿香,進一步提高“牌香”優良種質資源廣泛利用和產業化開發提供科學技術依據。

1.藿香種質資源和優良品種的形態鑒定

1.1種質資源

廣藿香原產菲律賓等熱帶地區。我國在宋初由南洋華僑引入廣州寶崗及石牌一帶栽培,至今已有百餘年曆史,故稱廣藿香。廣藿香主要在南方熱帶地區栽培,按產地不同、土壤生長情況不同和形態氣味差異,廣藿香可分為石牌廣藿香、高要廣藿香、海南廣藿香和湛江廣藿香。長期以來,我國廣東省廣州、高要;肇慶、湛江,海南省萬寧有大麵積種植,雲南臨滄和廣西、台灣等省區有少量栽培。但經筆者考察,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實施,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廣藿香產地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如原盛產廣藿香而聞名中外的廣州石牌郊區,因城市建設,再也看不到廣藿香。因此拯救、保護廣州石牌廣藿香這一名優南藥,筆者和藥材公司將遺留下來的幾分地牌香移植到廣州白雲區黃村進行保種研究,隨後又有目的有計劃地將栽培區域輻射移到廣州花都區、番禺區、寶崗、新窖、白雲區九佛、籮崗等地栽培,使石牌藿香得到了發展。同時進行了不同產地廣藿香種質形態、顯微鑒定及生態、組織培養、指紋圖譜質量控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