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自我升級,告別“本領恐慌”(1 / 3)

貨幣會貶值,知識也會落伍。如果年過30,你也許已經察覺到,你最先走下坡路的可能不是雙腿,而是你的知識結構。如何告別自己的“本領恐慌”,補齊自身的“短板”,是今天的我們不得不考慮的一個問題。

【舒適讓人流於平庸,磨難讓你變得不凡】

神話人物赫拉克勒斯的頭像,是披著一張虎皮、兩隻虎爪托著他的下巴。它的寓意是激勵人們勇敢地與各種艱險作鬥爭,一旦我們戰勝了這些困難,它反過來就會成為我們前進的動力。磨難和挫折就好比運動器械一樣,它可以增進一個人的力量。

特種部隊對士兵進行的應付突發事件、複雜情況以及在孤島、密林、荒漠、高原等特殊條件下的生存和戰鬥訓練,就是為了讓他們一旦遭遇類似情況,能夠從容自如,銳不可當。

平靜的湖麵鍛煉不出強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就不了時代的偉人。世界“創價學會”的會長池田大作先生說過:“平庸的生活使人感到一生不幸,隻有波瀾萬丈的人生才能讓人感到生存的意義。”一個人要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成就卓越人生,就不應當滿足於安逸的生活,不思進取,為自己的人生定下平庸的基調。

香港著名記者曾慧燕從“待業青年”到“最佳記者”的成功跨越,就是一個不甘平庸、用行動創造卓越人生的最佳例子。

曾慧燕幼年經曆十分坎坷。她生不逢時,來到人間不到兩個月就成了“右派”的女兒。在澳大利亞長大的媽媽,當時無法理解轉眼間變成“人民罪人”的丈夫,被迫和他分道揚鑣,移居香港。失去了母愛的小慧燕隻好離開廣州回到老家——湛江吳川縣梅佳鎮,和爺爺奶奶相依為命。

曾慧燕小學畢業時,正值“文化大革命”的高潮,全縣城的中學都對這個“右派”的女兒關上了大門。她跑遍了縣裏所有有關部門,直到第二年才以社會青年的身份擠進縣城中學。1975年,她讀完高中,因祖父膝下無人,被留城待業。1978年恢複高考,給她帶來了希望。她滿懷信心參加了考試,成績也超過了錄取線,但父親的“帽子”又使她名落孫山。移居香港的母親一直孑然一身,盼望與女兒團聚,為女兒辦理了來港探親的手續。1979年元月,曾慧燕來到了母親的身邊。

一連串不幸的生活經曆並沒有讓曾慧燕意誌消沉,反而磨礪出她積極進取的性格。剛到香港的日子裏,她白天上班,晚上自修英語,並開始利用工餘時間寫些雜感式的小文章,試著向報紙投稿。她的第一篇文章是在香港《明報》“大家談”專欄上刊出的,這對她鼓舞很大。從此,署名曾慧燕的文章便經常出現在報端。

1980年,香港《中報》刊出招聘廣告,她抱著試一下的心情將自己的經曆和發表過的文章寄給《中報》。這成為她走入新聞圈的第一步。她回憶當時的情形時說:“到《中報》上班的第一天,老板給兩份工作讓我挑選:一是資料員,一是校對。我認為校對工作對我今後的事業會有好處,通過這項工作,我可以掌握在內地所不熟悉的知識。”校對是香港報館中地位最低的工作,工資也比資料員少300元,但曾慧燕選擇了校對。

在校對的同時,《中報》為她和她的另一位同事開辟了一個名為《大城小景》的專欄,讓她們每天撰寫一篇短文。每天50字的專欄稿,磨煉了她的筆鋒,活躍了她的思想,為她以後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香港的報館沒有“鐵飯腕”,你樂意在這家幹就幹,不樂意可以走;同時你也隨時都有被解雇的危險。正當曾慧燕的工作漸入佳境時,《香港日報》創刊。經《中報》老板推薦,她轉入《香港日報》做了正式記者,履職後接受的第一個任務,是調查內地外流人才在港的情況。編輯部要求她每天采訪一人,寫成千字左右的文章並配上照片,由《鄉情版》刊出。這對她這個初出茅廬的記者來說,無疑是一次考驗,曾慧燕竟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她采訪了100人,並將其中30人的材料編輯成《外流人才列傳》(第一集)一書在港出版。這不僅在香港讀者中引起了轟動,而且引起了內地有關部門的重視。曾慧燕也因此而成名。

坎坷的成長經曆和香港社會激烈的競爭環境磨煉了曾慧燕積極進取、勇於競爭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成就了她卓越不凡的經曆。

舒適使人流於平庸,磨難可以讓人變得不凡。盲目享樂和過於舒適的生活隻會軟化一個人的意誌,磨滅一個人的進取心。一個人如果安於舒適,看不到未來的壓力和挑戰,那麼生活留給他的必然是一個平庸的結局。

有一個真實的故事。幾年前,兩個鄉下女孩來到大城市尋求發展,她們合租了一間房子同住。這兩個女孩都因為家境貧困而輟學,但她們希望能在這裏找到一份待遇不錯的工作,有一天能過上幸福的生活。雖然兩人的條件都差不多,但讓人吃驚的是,她們後來的遭遇卻迥然不同。

其中一個女孩,一來到這座城市就感覺到自己未來所麵臨的壓力和挑戰:她既沒有很高的學曆,也沒有一技之長或者什麼出色的地方,在這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她明白機會不會憑空從天上掉下來。於是,她早早就開始為她的未來做準備了。最初,她隻是在一家賓館做清潔衛生的工作,但她非常認真,而且利用業餘時間到附近的培訓學校選修了酒店管理的課程。她還注意矯正自己的鄉下口音和一些都市人所難以接受的習慣。現在,她已經成了這家賓館服務部的經理,後來還與一位年輕有為的律師結了婚,她終於得到了她想要的幸福。另一個女孩卻隻是安於平凡的現狀,雖然明白自己算不上優秀,但也不願意去提升自己,相反卻一直沉溺在自己的夢想之中,整天幻想著能突然遇到一個白馬王子來使自己過上向往的幸福生活。雖然中間也曾有一些不錯的小夥子對她產生過好感,但毫無準備的她卻都讓這些機會擦肩而過。一直到現在,她還生活在這個都市的最底層。

我們當中有很多人都像第二個女孩一樣,很容易被一種舒適、安逸的生活所吸引,看不到自己所麵臨的壓力和挑戰,缺乏一種危機感,不懂得未雨綢繆,這樣等壓力來的時候,隻能是束手無策,而生活也必會在這種安於享樂的心態中流於平庸。

底線哲語

盲目享樂和過於舒適的生活隻會軟化一個人的意誌,磨滅一個人的進取心。一個人如果安於舒適,看不到未來的壓力和挑戰,那麼生活留給他的必然是一個平庸的結局。

【在危機來臨前,就培養“冒險”的習慣】

對於一個對什麼都沒有興趣、熱情而安於現狀的人來說,冒險是成功的開始,是唯一可以解救他的東西;對於一個小有成就的人來說,冒險會使他的投資獲益匪淺。誠然,我們不能認為冒險就會成功,但可以肯定的是,類似於那些連馬都不敢騎或連學位都不敢報考的缺乏冒險勇氣的人是沒有前途的。

人生是由多個冒險組成的,一旦你明白冒險意味著充實的生活,並且它將帶給你幸福和快樂,你就會願意開始這次人生旅行。許多人都願意選擇比較簡單的方式,過著平靜的生活。每當問他們何不過一種更富有挑戰的生活時,他們往往會為自己的這種“無欲無求”的“修養”而引以為傲。其實大謬不然!常人所說的“修養”僅僅是得過且過、無所作為,真正的修養是勇於麵對充滿生命活力的鬥爭!“隻有革命者才懂得修養”!

在美國密歇根,每年夏天,青年基金會都會舉辦夏令營都會,提出的主題便是“我向你挑戰,去大膽冒險”。每年參加這個夏令營的男孩和女孩不計其數,年輕的紳士和婦女們渴望成為領導者。在特定的時間裏,整個夏令營激烈的競賽活動此起彼伏。在一個接一個的比賽中,這些年輕人都希望成為其中最好的一個。而在另一段時間裏,一些思維方式的培訓項目同樣使他們感到緊張和興奮——因為這些年輕人將會成為未來的領導者,所以你不難想象,對他們的思維培訓是十分有意義和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