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中,很多人會遭遇“職業停滯期”,這讓很多人痛苦不堪。例如,有些人因為自身沒有很好的職業規劃,對接受新知識的態度也不是很積極,結果導致自己的工作能力跟不上新員工,眼看著身邊的新員工一個個加薪、升職,他們陷入一種深深的“本領恐慌”中。然而麵對自己職業上的停滯,他們更多的是埋怨企業沒能給他們職位提升的空間,而不是反思自己。在抱怨中,他們不僅沒有突破職業停滯,反而蹉跎了人生。
“解鈴還須係鈴人”,要突破這種職業停滯期,不能抱怨,而是要學會“自我革命”。因為隻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突破自我,才能夠不斷地成長。
陳強,29歲,目前已是某公司的部門主管。在整個公司的中層管理者中,他是最年輕的一個。在陳強的身上,“少年得誌”這四個字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剛坐到這個位置的時候,陳強著實興奮了一陣子。然而,這種興奮並沒有伴隨他多久。不久,陳強便陷入一種茫然中。
因為,這個令人羨慕的職位讓他感到窒息。“我感覺我的職業生涯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停滯狀態,總是在做以前做過的事情,重複多於創新,再也沒有了剛升職那會兒的意氣風發。”
漸漸地,陳強有了很大的心理負擔,甚至還去看過心理醫生。最終,一位公司長輩的話讓他茅塞頓開,那位長輩說:“未來職場上隻有兩種人:一種是忙得要死的人,因為工作和學習;另外一種是找不到工作的人。”他想:在職場上打拚這幾年,自己一直是勇往直前的拳手,現在是停下來調整自我、提升自我的時候了。
後來,陳強經常自己掏腰包參加專家舉辦的行業培訓,雖然花費很高,可心裏踏實,以前那種茫然的感覺也消失了。
從陳強的身上,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發:在信息爆炸時代,隻有永遠保持“饑餓感”,最大化地吸收有用的知識,並將之轉化為實用的能力,我們才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企業永遠都選擇最優秀的員工,但優秀並不意味著年輕,企業也不會為了照顧某一位老員工而提升他。企業與員工之間是一種雙向選擇。一個人隻有不斷地革新與成長,才能夠擁有持久的競爭力。
據統計,25周歲以下的從業人員,職業更新周期是人均16個月。當10個人中隻有1個人擁有某種職業的初級證書時,他的優勢是明顯的;而當10個人中已有9個人擁有同一種證書時,這種優勢便不複存在。
在職場中,我們要想成為一個不敗的強者,就要時時苦練內功,像狼一樣保持野性,切莫因為職場生活的枯燥和安逸,就放棄向上的動力。要知道,安逸的生活是消耗我們智慧和本領的最大殺手,唯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充實自己,才能“前程無憂”。
底線哲語
在職場中,我們要想成為一個不敗的強者,就要時時苦練內功,像狼一樣保持野性,切莫因為職場生活的枯燥和安逸,就放棄向上的動力。
【追求“零缺陷”,不要“差不多”】
1924年6月,著名學者胡適先生在《申報·平民周刊》上發表了一篇針砭社會陋習的諷刺小品《差不多先生傳》,此文在當時不脛而走,被人傳頌一時。從此,“差不多先生”也成了那些做事馬虎、錯漏百出的人的代名詞。如今在很多企業中,這種“差不多文化”仍然很常見,“差不多先生”也比比皆是,為企業的經營埋下了很多隱患。
“差不多”思想的出現是一種缺乏危機觀念的表現,因為沒有意識到這種馬虎、不認真行為的危害,所以,就容易放鬆警惕,為自己的工作留下隱患。
1998年4月,海爾集團在全公司範圍內掀起了向洗衣機本部住宅設施事業部衛浴分廠廠長魏小娥學習的活動,學習她“認真解決每一個問題的精神”。
為了發展海爾整體衛浴設施的生產,1997年8月,魏小娥被派往日本,學習世界上最先進的整體衛浴生產技術。在學習期間,魏小娥注意到,日本人試模期廢品率一般都在30%~60%,設備調試正常後,廢品率為2%。
“為什麼不把合格率提高到100%?”魏小娥問日本的技術人員。“100%?你覺得可能嗎?”日本人反問。從對話中,魏小娥意識到,不是日本人能力不行,而是思想上的桎梏使他們停滯於2%。作為一個海爾人,魏小娥的標準是100%,即“要麼不幹,要幹就做到最好”。她拚命地利用每一分每一秒的學習時間,3個月後,帶著先進的技術知識和趕超日本人的信念回到了海爾。
時隔半年,日本模具專家宮川先生來華訪問,見到了“徒弟”魏小娥,她此時已是衛浴分廠的廠長。麵對著一塵不染的生產現場、操作熟練的員工和100%合格的產品,他驚呆了,反過來向徒弟請教問題。
“有幾個問題曾使我絞盡腦汁地想辦法解決,卻沒有成功。日本衛浴產品的現場過於髒亂,我們一直想做得更好一些,但難度太大了。你們是怎樣做到現場清潔的?100%的合格率是我們連想都不敢想的,對我們來說,2%的廢品率、2%的不良品率已經是合乎標準的,你們又是怎樣提高產品合格率的呢?”
“用心。”魏小娥簡單的回答又讓宮川先生大吃一驚。
從日本學成歸國之後,魏小娥重點抓衛浴分廠的模具質量工作。她緊繃的質量之弦從未放鬆過。在一次試模的前一天,魏小娥在原料中發現了一根頭發,這無疑是操作工在工作時無意間落入的。一根頭發絲就是廢品的定時炸彈,萬一混進原料中就會出現廢品。魏小娥馬上給操作工統一製作了白衣、白帽,並要求大家統一剪短發。這樣,又一個可能出現2%廢品的原因被消滅在萌芽之中了。
2%的責任得到了100%的落實,2%的可能被一一杜絕。終於,100%,這個被日本人認為是“不可能”的產品合格率,魏小娥做到了,不管是在試模期間,還是在設備調試正常後。
被稱為“零缺陷之父”的菲利浦·克勞士比認為,所謂質量問題隻是一個很籠統的說法,就像一層霧,把所有問題的實質都掩蓋起來了。很多企業在評定質量標準的時候將產品分為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等多個等級,來表征質量的好壞。然而質量並不能用形容詞來表達。因為什麼是好,什麼是優秀,這些形容詞很難用量化的標準來表示。因此,克勞士比認為,對質量的描述並不能是形容詞,而隻能是動詞和名詞,比如需要、要求等等。因此,確定需要並符合要求,說到做到,不打折扣,就是保證了質量;否則就是缺陷,將會為企業帶來損失。要保證質量,絕對不能抱有一絲半縷的“差不多”主義。
在生命麵前,更不容許有“差不多”主義的存在,一絲絲缺陷,都有可能以付出生命作為代價。
在企業中,做事情一定要按照流程去做,寧願多花成本、降低做事效率,也要保證公司的利益和安全。事實上,嚴格按照流程去做,最後都能達到預期目標;走捷徑、投機取巧,有時反而會把事情弄糟。凡事都按照流程去做的話,有些細節缺陷就會在操作過程中被發覺,隱患也就理所當然地被消滅了。
底線哲語
事實上,嚴格按照流程去做,最後都能達到預期目標;走捷徑、投機取巧,有時反而會把事情弄糟。凡事都按照流程去做的話,有些細節缺陷就會在操作過程中被發覺,隱患也就理所當然地被消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