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生活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容易一些。我們所需要的就是要準備接受一切不可能的情況,要能夠在一無所有的時候前行,要能夠承受不可忍受的困境。經受生活的考驗越多,取得的成績就會越多。
【現實主義比悲觀主義要好】
所謂的現實主義者,就是在看問題的時候能事實就是,不誇大,也不縮小,也就是說,他們能夠正常化地看問題。
而悲觀主義是一種與樂觀主義相對立的消極的人生觀。悲觀主義者認為惡(消極)是統治世界的決定力量,人生注定要遭受災難和苦惱,善良和積極根本毫無意義。
很明顯,悲觀主義者的思想是極端的,是片麵的。事實上,現實社會不是由悲觀的力量主宰,一個人之所以覺得生活是無意義的,主要是因為他的心是悲觀的。換句話說,現實的情況或許根本沒有悲觀主義者想的那麼不樂觀,隻是他們以自己悲觀消極的想法看待客觀世界,把現實或多或少地醜化了。
與悲觀主義者相比,現實主義者能夠正確看待問題,正確定位自己,即便是遇到困難,他們也會從實際出發去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抱怨自己的命不好,一味抱怨上天對自己不公平,更不會誇大事情的消極麵。
一位著名女導演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實際上是做場記,作為新人,其實就是打雜的。而她第一天接到的第一個任務竟然是抄寫電話簿——導演讓她把一本厚厚的電話簿抄寫到一個新的本子上。
一個大學畢業生幹上了抄寫員的工作,在很多人看來這著實讓人鬱悶讓人痛苦。但這位女大學生並沒有多想,而是花了好幾天時間認認真真地把活幹完,然後交到導演手裏。結果她不久就被導演提拔為副導演,此後她的導演之路開始一帆風順起來。
多年後,她有一次問起帶她入門的導演——為什麼當年對她這麼信任,沒多久就能把副導演的工作交給她?導演告訴她,就是她抄寫的電話簿讓他對她的看法有了質的突破。當初他讓她抄電話簿,因為覺得她是個新人,什麼都幹不了。可是當一本工工整整的電話簿交到自己手裏時,導演知道這是個認真仔細的人——這樣的人工作上值得信賴。
很多新人麵對這樣的情況,要麼抱怨上司不理解自己,要麼抱怨現實太過冷酷,上天對自己不公平,而現實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不然。並不是外界對自己有多殘酷,也並不是命運不公平,而是他們自己沒有正確認識自己的能力。
其實,在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事情也是這樣。現實主義的人能看到事情好的一麵,也能承認暫時的困難。而悲觀的情緒則會使一切變得灰暗。因此,我們要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明朗,就要擺脫這種悲觀情緒,就需要進行積極的心理調適,讓悲觀離開我們的生活。
1.做一張“樂觀、悲觀對照表”
在一張大白紙上畫一條豎線,分成左右兩欄,左邊寫上“樂觀”,右邊寫上“悲觀”,然後把它貼在床頭。每天睡覺之前,把心中樂觀的和悲觀的感覺如實地寫在表的左右兩欄,全部寫完以後,把悲觀的部分用黑筆一個個地劃掉,同時把悲觀的感覺從心裏趕出去,然後看著樂觀的部分,出聲念一次,這樣心中就會充滿樂觀的感覺。
有時雖然會發現悲觀的因素占多數,但也無妨,隻要你有勇氣把它劃掉,你就能夠戰勝它,同時還能增加你的自信。掌握了訣竅,不寫在紙上也可以,在心裏進行也有效。
2.笑療
可以嚐試每天大笑三次。方法是看喜劇、聽相聲等,很快便會有悲觀情緒減輕的感覺。
3.學會躲避挫折
遇到情緒調整不過來的時候,不妨暫時回避一下。隻要一曲音樂,就會將你帶到夢想的世界。如果你能跟隨歡樂的歌曲哼起來,手腳拍打起來,無疑,你的心靈會隨著音樂融化在純淨之中。同樣,看場電影、散散步、和孩子玩玩,都能把你帶到另一個情緒世界。
尼采曾經說過:“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失火時,沒有怕黑的權利;戰場上,隻有不怕死的戰士才能取得勝利;隻有受苦而不悲觀的人,才能克服困難,脫離困境。”
底線哲語
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失火時,沒有怕黑的權利;戰場上,隻有不怕死的戰士才能取得勝利;隻有受苦而不悲觀的人,才能克服困難,脫離困境。
【積極的痛苦是人生必須承受的】
我們承認人生苦難重重這一事實,鼓勵人麵直麵痛苦,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需要承受一切痛苦。痛苦可分為消極的痛苦和積極的痛苦兩種。積極的痛苦對人有所裨益,是人生必須承受的;而消極的痛苦我們則應該盡力擺脫。
那麼如何定義積極和消極的痛苦呢?
舉個簡單的例子:孩子長大後,他們要離開父母,開始自己的人生,這時父母會覺得很痛苦。朝夕相處了十幾年,孩子突然離開,父母會感到寂寞、失落和難過。但我們必須承受這些痛苦,我們不能為了不承受這樣的痛苦,而去阻礙孩子開始自己的人生,這就是“積極的痛苦”。
而消極的痛苦就是你為孩子離開家庭而整日焦慮不安,一會兒無端地擔心他會出車禍,一會兒又沒有緣故地擔心他會碰上歹徒的襲擊,甚至還為自己沒能照顧他的生活起居而自責。消極的痛苦不僅不能提升我們的生活質量,還將妨礙我們的生存,阻止我們心智的成熟。
如何辨別消極的痛苦與積極的痛苦呢?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可以幫助你區別並清理痛苦,克服障礙。它包括三個步驟。
首先,無論何時,當你感到了心靈的痛苦,就可以自問:“我的痛苦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這一痛苦是幫助我成長還是限製了我的成長?”也許,在剛開始的時候,你可能無法分辨且難以回答,但隻要堅持下去,答案就會非常清楚。例如,如果你要到某地參加會議,你就會為不知如何到達而焦慮不安,於是這種焦慮便會促使你去看地圖或向朋友打聽。如果你不為此不安,也許會迷路,從而錯失一場有益於自身成長的講座。所以,我們需要一些不安才能好好活著。
然而,如果你這麼想:“要是在去參加講座的途中遇到堵車,怎麼辦?就算我到達了講座的地方,我找不到停車位,怎麼辦?很抱歉,去聽這場講座,超過了我能力所及。”這種不安不僅不會給你的生活帶來幫助,反而帶來限製,顯然是一種消極的痛苦。
逃避痛苦是人類的天性,就像歡迎一切痛苦是很愚蠢的一件事,逃避所有的痛苦也同樣愚蠢。我們在生命中所做的基本抉擇之一,就是必須分辨積極性痛苦與消極性痛苦。
如果你確定正在經曆的痛苦屬於消極性的,並妨礙了你的正常生活,那麼接下來就要自問:“如果沒有這些痛苦,我應該怎樣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