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現實地看待事物,將結果正常化(2 / 3)

接著,進入第三步:按照你的假設去行動。

我們接著上麵的情景講下去。假如你已經按時到達講座的地點,主講者是一位心理學方麵的著名教授,他的演講深入淺出,精彩無比,讓你受益匪淺。在演講結束後的自由提問時間,你想提一些問題,一些你正急需解決的問題,如果可以的話還想表達一些自己的觀點——不管是公開說,還是在演講後私下交流都行。但是,思考再三你還是決定不提問了,因為你太害羞了,你害怕被教授拒絕;或擔心問這樣的問題,別人會認為自己像個傻瓜。

你終於問自己:“你這樣瞻前顧後,什麼問題都不敢問,這會有助於你的成長嗎?你本應該提問,但害羞讓你退縮了回來,害羞究竟是在幫助你,還是在限製你?”一旦這樣自問,答案就一清二楚了:害羞限製了你的發展。接下來你問自己:“如果不這麼害羞的話,你應該怎麼做呢?”答案很清楚,即走向演講人,說出你要說的話。

所以接下來就按自己想的答案去表現,像你從不害羞那樣去行動。

也許這樣做會讓你膽怯,但這正是勇氣之所在。什麼是勇氣?勇氣不是不害怕,而是盡管你感覺害怕,但仍能迎難而上;盡管你感覺痛苦,但仍能直接麵對。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你會發現戰勝恐懼不僅使你變得強大,而且還讓你向成熟邁出了一大步。

真正的成熟不在於你是否西裝革履、談吐文雅,而在於你是否能分辨出該承受的痛苦,並積極地麵對。積極的痛苦總是能啟發我們的智慧,激發我們的勇氣,讓我們把成熟視為一種責任、作為一個機會,勇敢地實現生活的目標。

底線哲語

真正的成熟不在於你是否西裝革履、談吐文雅,而在於你是否能分辨出該承受的痛苦,並積極地麵對。積極的痛苦總是能啟發我們的智慧,激發我們的勇氣,讓我們把成熟視為一種責任、作為一個機會,勇敢地實現生活的目標。

【不要預設理想的標準】

在許多家庭,尤其是在年輕人組成的家庭,經常會發生爭吵。這是因為她不符合他所希望的理想妻子的標準,或者是他不符合她所希望的理想丈夫的標準。這種理想的標準或許在很久以前他(她)就已經為自己設計好了。他常常惱怒她對他不夠關心,有時她沉默孤僻,穿戴得不夠整齊,在客人麵前說話不得體;她常常生氣他太不遷就自己,有時為了一件很小的事情,她會暗自生氣,數落他好長時間。

於是,在不滿的狀況下,有時為了一個微不足道的原因,他(她)會情不自禁地暴跳如雷,用最惡毒、最難聽的語言來罵她(他),仿佛是為了報複自己的錯誤,並為自己受到傷害的理想而向她(他)報複。

他的暴躁激怒了她,她也毫不留情地帶著同樣的痛苦回敬他。他們之間反複發生的爭吵常常破壞了這世界上最珍貴的感情——他和她的愛情。

他和她的過錯僅僅是由於認為自己受了欺騙,老是互相生對方的氣,但卻礙於習慣和繁忙而很少作出努力,調整自己的想法,使對方接近自己心中的理想。

千萬不要預設理想的標準,因為這種標準往往和現實的情況不符。而此時,如果你仍執著於這些標準,必將會造成婚姻家庭的不幸。隻有放棄這些標準,你才能夠獲得幸福。

有個女孩子,從小就喜歡吃西紅柿炒雞蛋。這個菜做起來很簡單:切一個西紅柿,打兩個雞蛋,再放一勺糖。

有時候,女孩癡癡地想:將來陪我吃西紅柿炒雞蛋的人會是誰呢?

她希望他不是軍人也不是醫生。他應該是一個高高瘦瘦的青年,有一頭濃密的黑發和一雙深深的足以讓人陷進去的眼睛。

後來的日子裏,女孩遇到了好幾個符合理想條件的人,但相處短暫的時間之後,結局總是不得不分離。

一年又一年,女孩漸漸有些著急和失望了。

又一個春天,在郊遊的時候,她意外地認識了一個男子——他是一名軍醫,人高高瘦瘦的,頭發稀少,還戴著一副近視鏡。

相識一周之後,他陪著女孩去補那顆壞了很久的門牙。走在路上,他緊緊握住她的手,靠近她耳邊輕輕地說:“等補好後,我就可以吻你了。”

每當他值班時,在黃昏時刻,女孩必然穿上心愛的長裙,懷裏抱一個保溫飯盒,穿過長長的充滿消毒液氣味的走廊,到外科診室給他送飯。那天,打開飯盒,看見西紅柿炒雞蛋,他驚喜地叫了起來,吃了幾口,卻忍不住問她:“怎麼是甜的?難道你做西紅柿炒雞蛋不放鹽嗎?”

偶爾,他也笑著對女孩說:“你和我想象中的女朋友完全不一樣嘛,隻有文憑還對。可是你經常寫錯單詞,念大學時肯定整天打瞌睡、啃指甲……”

女孩溫柔地摸摸男友微禿的頭,忍不住也笑了……

女孩終於嫁給了軍醫。日子很平靜,也很幸福。他們經常做兩個人都愛吃的西紅柿炒雞蛋,隻不過他做的時候加糖,她做的時候一定放鹽。

想象中的愛情是一種理想,生活中的婚姻是一種現實。現實和理想難免有些出入,但是,這並不重要,戀愛靠的是緣分,美滿的婚姻靠的則是互敬互愛。

有人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的確,理想和現實之間總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差距。如果一個人在現實麵前老是給自己預設各種標準,若是達到了自己的標準還好,若是事情一次次達不到自己設定的標準,那麼,他們就難免會失望,甚至時間一長就會覺得生活對自己不公平,老是不能如自己的願。事實上,生活中的所有事情是沒有什麼理想標準的,隻是我們的心給自己設定了過高的要求。麵對現實,我們應該調整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苛刻地要求別人。

底線哲語

生活中的所有事情是沒有什麼理想標準的,隻是我們的心給自己設定了過高的要求。麵對現實,我們應該調整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苛刻地要求別人。

【你才是現實問題的解決者】

浮躁已經成了整個社會的通病。很多人做事都急於求成,不願意踏踏實實地去努力,總想走捷徑、“抄近路”。

一個屢屢失意的年輕人,慕名來到普濟寺拜訪高僧釋圓,沮喪地對釋圓說:“人生總不如意,活著也是苟且,有什麼意思呢?”

釋圓靜靜地聽著年輕人一次次的歎息與抱怨——感慨命運不公,抱怨生不逢時。等年輕人把苦水吐得差不多了的時候,釋圓轉過身吩咐小和尚說:“施主遠道而來,燒一壺溫水送過來。”

不一會兒,小和尚送來了一壺溫水,釋圓抓了些茶葉放進杯子,然後用溫水沏開,放在茶幾上,微笑著請年輕人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