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人瞿剛沒有想到集團領導會讓他去辦《城報》。因為此前,報紙未出,由誰來組閣的版本在杭報集團內已經有好幾個了。因為都是做新聞的嘛,好多人敏感的神經一直是繃著的,如果做媒體的全是麻木遲鈍之人,那聽話是聽話了,但好新聞也是做不出來的。
當然這個關心的層麵,也是在一定圈子裏的,隻有領導層或躍躍欲試者才會關心此事。老實說,杭報集團藏龍臥虎,不要說辦一份報紙,就是同時新辦三五份報紙,也是挑得出掌門人的,隻不過辦報之大環境,已經不是二十年前,甚至不是十年前,早有預言家說過了——紙媒已死!還有的甚至推算出比較確鑿的時間。
但是杭州的地鐵報《城報》已將呱呱墜地,而擔任催生婆角色的,卻是低調的瞿剛,杭州日報編委,入行已經二十年有餘。
或者不能叫催生婆。因為任何比喻都是蹩腳的,要說催生婆,或許還是杭州地鐵本身吧,隻不過杭報集團因勢而為,首先看到了這就是一個“新聞”,或者說這是一個商機,而這種機會也是瞬間即逝的。
而在筆者眼裏,瞿剛大概也可以稱得上文青吧,早年在杭報副刊和周末部做采編,後來在日報做新聞,從副主任、主任再到編委,可謂一步一個腳印。實際上考量杭報集團的人才遞隊,目前的一批中年骨幹中,有不少是自出當年的副刊和周末版的。相對於新聞版麵,做副刊的一般文藝腔要濃一些,現在則通稱為文藝範或文藝犯了。做新聞的人可能會有點不屑於那種文藝腔,而文藝青年呢,又覺得那種新聞腔實在是成了一種八股。那麼好,老底子這基本屬於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狀況,雖有小調動之類的,但基本格局是不變的,隻是到了二十世紀的八九十年代,報紙開始擴張了,特別是晚報都市報周報類報紙風起雲湧,那麼好,不僅做新聞的開始組閣辦新報,辦副刊的也有了出頭的機會,以杭州日報為例,在創辦都市快報時,就是以杭報副刊為班子的,楊星、任州、朱建……當時也曾有人懷疑,後來事實證明了這一點,那麼與此同時,在杭州日報周末版的,像周繼山、孫軍、許向前等也紛紛在新辦的報紙上開始施展才華了。當時瞿剛也在周末版,一開始周末版的孫軍、許向前到了快報,像傅強則去創辦《Y時代周報》,周繼山後來去執掌每日商報……
而瞿剛卻選擇潛伏了下來。這個潛伏很可能是主動的,是審時度勢,也有可能是機會的稍縱即逝,或者說是被動的。
很顯然,辦地鐵報的設想最早應該是出於搶占市場戰略考慮吧,此前跟地鐵有關的報紙,北京已經有《北京娛樂信報》,廣州有《羊城地鐵報》,而上海則叫《I時代報》。由此看出,這至少是一個趨勢,不能說在又出現了一撥辦地鐵報的熱潮,但的確是看到了一個機會,有的還鬧出過不小的動靜,比如北京的那一張《北京娛樂信報》聽名稱就知道原來是一張打娛樂牌的報紙,現在名稱不改,但屬性卻變了,它後來變成了一張免費報紙,結果因為銷售或者說因同行競爭的問題,曾遭到其他報紙的“圍毆”——其根本問題,還是一個如何切分蛋糕的的問題。地鐵報等於免費報,這倒是一個新的概念,由此中國也開啟了免費報紙的時代。
所以如果說《城報》跟其他的報紙,比如說都市報有什麼不同,那麼最大的不同就是有兩個特點,第一這是一張免費報紙,第二是有著地鐵生活的理念。第一個特點是顯性的,第二個特點則是隱性的。要注意,這不是我的概括,是瞿剛跟我在聊天中強調的。
而且報紙的組合方式也有所不同,雖然不直接叫地鐵報而叫《城報》,但它的主辦方卻是兩家,即杭報集團和杭州地鐵集團,這兩家共組一家公司,這公司就叫“杭州地鐵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即我們俗稱的股份製公司(杭報占51%,地鐵占49%,目前注冊資金是1000萬)。
瞿剛說,辦地鐵報的事情,最早是李建國社長代表社委會和黨委會找瞿剛談的,時間是2011年12月初,談之前集團黨委會已經開會定了下來。瞿剛一開始也是猶豫的,因為這個辦報的壓力將是前所未有的,因為這是一張免費的報紙,所有的收入要來自廣告和經營,所以經營上的壓力那將是前人和同事沒有碰到過的,因為你說報紙五毛一張一元一張,那至少還有部分成本的回收吧,雖然有點牛肉當豬肉賣的味道。而那辦得較有影響也據說現在已經蠃利的如上海的《I時代報》也是經過了多年的市場培育,且上海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線路最長的城市了。
因為是免費報紙,發行方式便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國外免費報紙已經司空見慣,國內通行的做法也是免費拿,但根據國情需有人管理,否則萬一有人給你一捆抱走當廢紙賣,你是會哭笑不得的。因為賣廢紙也能賣個好價格的,殊不見好多房交會,人進去是空手,人出來是滿手,至少拿了不少的印刷品。不過這也是高下區別,有人愛撿小便宜,有人專門賺大錢,這就是散戶和房產商的最大區別。
筆者在南京地鐵發現,不到中午,南京的地鐵報《東方衛報》的報架上,早就空空如也了,而在南京地鐵的報站時,除了“XX站到了,下一站是XX……之外,還會專門提醒一句,可以把看過的報紙扔進指定的報箱,而不要給專收廢報紙的人(大意如此)。
2012年9月5日早晨7點,筆得在台北徐彙中學地鐵站時拿到過一份免費的地鐵報,也屬於溫婉可愛型的,小清新而非重口味。其實現在紙質媒體上的重口味也已經重不過網絡了。
現在可以預計的是,《城報》的出現,其他方麵不去說它,但必將是杭州地鐵文化的一種充分展示吧,因為到目前為止,雖然也有飛機上閱讀的雜誌,高鐵動車甚至快客上都有一些自辦的DM雜誌等,但跟地鐵報的影響比,都隻是小巫見大巫呢。
而據稱,地鐵集團已跟杭州廣電集團合作辦地鐵電視。還有廣告、商鋪等多渠道多介質的合作。
所以現在人們常掛在嘴上的那一句開往春天的地鐵,可不全虛頭巴腦的,因為它至少會給人帶來新的閱讀和視聽體驗。
4
其實坐過地鐵的人都有一個體會,它的絕對速度並不算快,每小時也就四五十碼,它的舒適度也並不盡如人意,它在上下班高峰期也會出現擁擠,但因為它的通暢和準點,讓人覺得這個城市和這個社會還是有可信度的,而且因為你走路快個五秒十秒,或許就能坐上前一班了,那麼好,我們走路的頻率也會不自覺地加快,這樣的加快讓我們能快一點回到家裏,而且我們會不斷計算自己從家裏走到地鐵站的時間。而如果你想在路上買一個燒餅油條,沒問題呀,隻要你找準了點就可以了。
是的,地鐵就這樣要跟我們杭州發生關係了。從時間上說她已經是個遲到者,但好在杭州人有太多的光榮和驕傲,所以我們就不爭不搶一切耐著性子,然後我們的生活就因此而發生改變,然後我們又充滿了期待,期待2號線,期待4號線,期待由線到網的四通八達。是啊。一座沒有期待的城市,那是不會有活力的。好在我們對杭州還有期待。期待空氣更好一點,交通不太堵一點,房價能降一點下來——這雖然屬於癡人說夢的境界,但是不說不行啊。不說就要生氣,一座城市生氣多了,PM2.5值就會多了,那就會籠罩著我們久久不去,好像它們也多麼愛杭州似的。
2012年10月29日,這注定是一個將載入史冊的日子,杭州地鐵1號線要正式開通試運營了。十年一覺地鐵夢,十年拚搏實現夢。這是一個結束,更是一個開始。在地鐵車站,我們不僅會看到《城報》的臉,也會看到開往一部部活色生香的電影,那可以是大片,也可以是微電影。到時,我們可以拿手機自拍一下,然後@一下,於是杭州地鐵的故事,你我的影像,就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傳遍世界,那是一個無限的時間和空間。而她真正的主角就是杭州,是杭州市民。
杭州的地鐵時代終於來了。
這些年早就習慣送你的揮別
你也一直以為
下麵才是我的終點站
我在下個出口
等待最後一班回程的
地下鐵
——遊鴻明《地下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