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的一天,我把我的QQ簽名改為——不在床上,就在地上;不在地上,就在地下。
我要傳達的一個信息是,我要去采寫地鐵了,不是一個人物,一篇文章,而是一部報告文學,一本書,所以非誠勿撓,誠了也請等一等再撓,因為我在地下收不到信號。
報告文學此前也寫過,但杭州地鐵於我,誘惑而又挑戰。我曾經猶豫了很久,要不要接這個活。直到我寫出初稿,我認為我的猶豫還是有道理的,因為這個選題在某些人眼裏,還是覺得可有可無,因為他們覺得杭州地鐵太多事了。
但我總喜歡少一事不如多一事。我最終接下這個活的最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我多年前發在《看電影》雜誌的一篇專欄文章,題目就叫《開往地鐵的電影》,那是列舉了幾本地鐵題材的電影,當時是做了一點功課的,這意味著我是有一點地鐵情結的。這個情結也就是地鐵夢,這也是杭州人做了幾十年的一個夢。
接下這個活的時候,我剛剛出版了一部《書生意氣》的書,那是向民國時代文人致敬的一本書,但是我知道,文化和文人最終是要接地氣的,天將大任我輪不到,那麼小任總可以去試試吧。而這於我,更是一次學習,是文科男向理科男和工科男學習,是一個詩人向現實學習,這是需要俯下身子來傾聽和記錄的。我就是想從杭州造地鐵這一事件為切入口,來表現我們這個時代的多元和紛雜,我們人性的光明和曖昧。
所以當我坐在課堂裏聽地鐵知識的講座,當我屈著身子踏上施工中的盾構機,當我一篇篇翻開潦草的采訪手記,當我坐上正在試運行的地鐵時,我的心是踏實的,特別是在對我們的地鐵人和建設者進行采訪時,我覺得真是老天賜我這麼一個機會,讓我這麼近距離地接觸地鐵,接觸到如此鮮活而生動的故事。而至於其他,我真的沒有考慮多少,因為於我個人來說,多寫一本和少寫一本,要不要再寫此類的文字,其實意義並不大,但對於杭州史上規模最大的這個建設項目,如果我的文字能夠記錄下某些片斷,記錄下時代行進過程中的某些軌跡,那就足夠了。這也正如球場上也需要有人幹髒活累活一樣,我寫地鐵,純粹就是想做一做我沒有做過的。
所以要特別感謝地鐵集團對我的關照和信任。如果能夠再選擇一次,我相信他們中有的人可能不會再做地鐵了,正如我也不會再去寫地鐵,但人總是要有一種精神的,社會總是要有一種向上的力量的。我在地鐵的采寫中,深知其中的艱辛和難言,而且我在這種艱辛和難言麵前也有點無能為力,但至少我是感覺到了,在中國要做一點事情,無論是地上還是地下,可能都不是教科書上寫的那樣,但是我們又不能沒有教科書。在長達近十個月的采訪中,地鐵人視我為地鐵的一員,而我也視地鐵人為我的同道,雖然我們做的工作不一樣,但是我們總是要做一些事情的,而且要做好,雖然在做的過程中,總是有見仁見智的情況發生,如果這是小說,那我可能會寫矛盾的衝突,專門去刻畫人物的性格,但我想到這是一個地方題材,它一定是帶有“杭州地鐵”的深刻烙印的,那麼我何德何能,我隻是以一個市民兼一個作家的身份跟地鐵發生了一段關係,這種關係或許隻能點到為止彬彬有禮,至於其他,後來想想這還是留給他人寫吧,一部作品是不能窮盡這一切的,正如在1號線之後,還會有2號線、4號線,會有長長的一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