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到了下兩個回歸年1859年和1865年,卻沒尋到孿生彗星的蹤影。
經過計算,1872年10月6日,它們經過軌道近日點,人們還是做好準備迎接回歸,可是雖經天文工作者用心探尋,但都沒有發現。時間過去一個半月,仍一無所獲。人們心裏納悶,難道它們已退出江湖了?如果是那樣,那麼它們又隱居在何方呢?在當年的11月27日夜裏,在歐洲和北美洲的許多地方,都看到了一場盛大的流星雨,流星從仙女座向四周輻射出來,像高空焰火,曆時六個小時,從隔射點總共隔射出大約十六萬顆流星,高峰時一個小時達到幾萬顆。大家心裏的問號逐一打開了。
原來,這正是地球穿過比拉彗星軌道的時候,顯然比拉彗星已經瓦解了,把組成彗星的小塊和塵粒一路灑在自己的橢圓軌道上,聚集成一大團的塵粒就形成“比拉流星群”,比拉流星群的輻射點在仙女座,當出現流星雨時就叫“仙女座流星雨”。如果地球經過彗星塵粒分散而稀疏的部分時,流星雨規模較小,我們可以隻見流星不見雨。從比拉彗星身上,一方麵折射出彗星分裂、崩潰的規律和演變曆史;另一方麵也告訴我們,彗星與流星群、流星雨之間的關係。
讓我們回過頭看看,20世紀末流星雨——獅子座流星雨的事情就清楚了。
獅子座流星群(雨)是跟“坦普爾·塔特”彗星有關,它的塵粒物質特別集中在一起,這一團流星群隻有每公轉了一周以後,才會重新和地球相遇。平均33.5年回歸一次的坦普爾·塔特彗星,意味著每隔33.5年獅子座流星雨才會有次盛大表演。曆史上最盛大的一次流星雨就是1833年11月13日的獅子座流星暴雨,在長達六七個小時的“降雨”過程中,流星總數在24萬顆以上,真是“流星交注”的宏大氣勢。在當時不了解內情、科學不甚發達的時代,足以讓人們目瞪口呆了。
20世紀60年代,獅子座也曾爆發出可觀的流星雨,“雨星”達一小時14萬顆,持續八九個鍾頭,每分鍾約兩千四百顆流星從獅子座輻射出來,布滿整個天空,直到地平線。近二百年來,1799年、1833年、1866年、1966年四次著名流星雨都發生在西方,獅子座流星雨的最早紀錄是公元902年,它隻在公元931年向東方展現過它的風姿,這也是我國最早記載的那次,而1998年的流星雨又與我們失之交臂,可見在每次朝見的三四年間,獅子座的表現到底如何讓人難以預料。如果注意觀察一下,同一個流星雨,我們差不多總在一年的相同時期內看見它,天文愛好者饒有興趣不妨親自觀察一下。這是因為地球軌道如果和某一流星群的軌道相交,那麼地球至少每年在相同的日期穿過流星群一次,產生同一個流星雨。
比如獅子座流星雨每年11月14~20日會出現,隻是一般年份裏流星數很少。在1997年11月18日淩晨2~4點長達2小時觀測中,可以看到二十幾顆流星。英仙座方向出現的流星雨,你可以在每年8月11~12日看到有40~50顆流星,在一小時中輻射出來。這說明英仙群塵粒是均勻分布在整個軌道上的,因此地球每年穿過軌道的塵粒差不多。
其他著名的流星群還有天琴座、天龍座等。
20世紀最大的流星雨——天龍座流星雨出現於1933年10月9日,地點是歐洲、非洲。許多人都終生難忘。這次流星雨是那樣豔麗、迅猛,似乎宇宙發生了驚人的大難。在非洲,人們擊鼓以恐嚇魔鬼,在西班牙的柯莊上響起了葬禮的喪鍾,召喚信徒的懺悔。它持續了約四個半小時,高峰時流星數在五千顆以上。1946年10月10日,天龍座又爆發同樣規模的流星雨,其彗星母體是賈科比尼·津納彗星,於1900年發現,周期六年。1926年、1953年、1985年再次發生時,規模小多了。可見大流星雨與地球和彗星在軌道上的相對位置有關,因為流星體物質在軌道上的分布不均勻。
英仙流星群——每年可見的活動期最長活動強度最大的流星群。活動期從7月中旬至8月中旬,最大流星數每小時可達七十個左右。母體彗星是1862年,估計回歸周期是120年,但人們在20世紀80年代沒有再看見它,還有待人們觀測。
哈雷彗星造就的流星雨——寶瓶座流星群和獵戶座流星群。活動期分別是每年4月底至5月上旬以及每年10月份的下半月。這時地球接近哈雷彗星軌道的降交點,由哈雷彗星回歸時崩散的物質形成流星群。每年的強度和時間大體一致。
天狼星色變之謎
居住在馬裏共和國廷布克圖地區南部山區的多岡人,是非洲仍然保持著原始叢林生活的土著民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