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地外星球上的生命(3)(3 / 3)

到更小的宇宙物體。再過5年我們就十分有可能找到那個類似我們地球的行星。

“5年後我們要找到行星,但我們找到智慧生物將更快。”另一個美國天文學家薩特·肖斯達克——尋找外星智慧私立學院院長曾這樣表示。美國還建成了一個主要任務是尋找外星人的新天文台。現在有42台射電望遠鏡,當其全部竣工時將達到350台。它們監聽著太空,試圖捕捉可疑的無線電信號。肖斯達克相信,在2025年以前將至少發現一個星體,在圍繞其運行的行星中居住著智慧生物。如果邁爾博士的理論是正確的話,那麼這樣的星體是非常多的。

尋找地外生命

為了尋找地外生命,1999年5月24日,一個名為“相遇2001”的公司借助克裏米亞半島的烏克蘭葉夫帕托裏亞直徑70米的射電望遠鏡,朝4顆50光年~70光年遠的類太陽恒星方向發射了一係列射電信號,這是人類25年來第一次有意識的星際廣播。

早在1974年11月16日,美國射電天文學家德雷克曾用阿雷西博直徑305米的射電望遠鏡向24000光年以外的球狀星團M13發送過信號。可那次信息的長度僅為3分鍾,由1679個字節組成,其中包括了地球在太陽係中的位置、人類的外形和DNA資料、5種化學元素的原子構成形式以及一個射電望遠鏡的圖形。

相比之下,此次發送的信號比德雷克的那些內容更為豐富,而且被地外生命接收到的可能性更大。該信號的發送頻率為5010千赫茲,比電視廣播強10萬倍,長度達到40萬比特,它包括一係列頁麵,有地球和人類的詳細資料、基本符號、用邏輯描述的數字和幾何、原子、行星及DNA等信息,並在三小時內重複發送三遍。

當然,兩次信息的發送都使用同一種二進製數學語言,因為隻有通過這種語言,我們才有可能和宇宙中假定存在的地外生命溝通。科學家們相信,任何具有一定數學知識的地外生命都有能力破譯這些二進製編碼,進而了解其內容。如果他/她/它真能截取並記錄下這些信號,那麼就會了解地球、太陽係、人體、人類文化和技術水平的大致狀況。

另一方麵,由於缺乏功能足夠強大的計算機,科學家們還建立了SETIO鄄home係統,以便在處理射電望遠鏡收集到的地外生命信號時,得到全球計算機用戶的幫助,防止這些信號溜掉。

除此之外,這個由國際上多家航天業、信息業和生物化學業領域的知名企業聯合組成的“相遇2001”公司還肩負著另一項重要任務——在2001年年底發射一艘小型宇宙飛船。這艘飛船將一直在宇宙中漂流,直至有一天被地外生命截獲為止。它將載有更多的人類信息,並可以將數以十萬計的誌願參加者的照片、手寫信息和頭發標本送入太空。其中,頭發標本經過特殊處理後,可以使其所含的人體DNA信息保存完整。

來自外星球的呼喚

今天,我們已經發現了100多顆太陽係外行星,那裏都是些什麼樣的世界呢?也許那些行星上出沒著、長著巨大翅膀或者滿身都有巨爪的龐然大物,也許會出現身長不足一寸卻大腦高度發達的智慧生命,他們也許也像我們人類一樣經曆了漫長而殘酷的演化歲月,有戰火紛飛的歲月,也有和平繁榮的年代。

10億年前,在距地球5600光年之遙的M4的球狀星團裏,一場驚天動地的巨變發生了:

一顆已經在宇宙長河中旋轉了100億年的老年恒星耗盡了它最後的燃料,變成了一顆紅巨星,接著又轟然向內坍塌,形成了白矮星,並被它附近一顆大質量的中子星緊緊吸引著,組成了一個雙星係統。

這是一顆恒星走向死亡的典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恒星迸發出巨大熱量和強大的射線風暴,使整個恒星係統熱浪滾滾,強烈的粒子流彌漫空間,靠近恒星內側的第一顆行星首先遭遇滅頂之災,很快與恒星一起被溶化、消解,葬身於茫茫宇宙。接著,災難開始逼近位於恒星中間的類地行星,而那顆類地行星上的智能生命已經進化了差不多100億年了,他們的科學技術水平已經能夠製服地震、海嘯乃至小行星撞擊這樣的災難,但對如此巨大的整個恒星係統的毀滅仍然束手無策。在這末日來臨之際,他們想盡各種辦法來拯救自己的家園,但一切努力都無濟於事,他們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家園被愈來愈高的溫度熔化,直至最後被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