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下,輪到李高氏落淚了,她說:"我早就看出你們的心事。按理,我是舍不得把孩子抱養給人的,但你們是好人,對我們娘兒有恩,我答應你們。"
說罷放聲大哭,一遍一遍地呼喊我曾祖父李一五的名字。
何興能和張氏安慰著李高氏,表示一定把孩子帶好。
翌日,李高氏帶著大兒子李田離開了何家坡。
李高氏何以要把自己最喜歡且寄予厚望的李地留下?是因為李地比哥哥聰明,凡事自有主張,留在別人家裏,不會受欺負。
我父親說,李高氏回到李家溝後,又掙了許多田產。但父親也隻是聽說而已,事實上,李高氏和李田一離開何家坡,就音訊杳無,李地再沒見到過母親和哥哥。
李地改名為何地。那一年,他十二歲。
何興能和張氏巴望李高氏從此消失,隻有這樣,他們才能完全占有何地。何地是他們最可寶貴的、沒花多大代價就得來的財產。一度時期,他們禁止何地出去跟別的小孩子玩,生怕這件財寶受了損傷。可何地雖然形象斯文,童心卻在,不僅想跟同齡人接近,還要跑到大山上去,掏鳥窩,尋野果,撿拾獵人的槍彈切割下的五光十色的羽毛。何興能將他鎖在家裏,即便大冬天哭出痱子也不放他出去。何地要被關瘋了,他說我不玩了,我念書去!何興能頗感新鮮,念書?十幾歲的娃娃,馬上就成家立業,生兒育女,為我何家傳宗接代,還念啥書?在何家坡,何華強算發財了吧,可從他高祖父算起,就沒一個人讀過書!何華強連自己的名字也不會寫,卻陸陸續續購置了上百挑田產,把土地侍弄得該長啥就長啥。
這種比較讓何興能和張氏覺得讀書是多麼無聊。他們隻需要有個兒子就行了,念不念書無關緊要。這個兒子不僅要為他們養老送終,還要去跟那狗日的何華強鬥;眼下不能跟何華強鬥,將來也要跟何華強的後人鬥!......此外,他們不讓何地念書,還有一層隱秘的擔憂:傳說清雍正年間,何家坡出過一個讀書人,名叫何條元,此人才高八鬥,狂放不羈,上京應試,竟把放在考官旁邊的花翎先戴在頭上再坐下答題。返鄉途中,他買了一木船書籍,邊讀邊扔,過目成誦。他中了進士,人未到家,榜已送達。誰知,他的木船剛進清溪河,突然腹痛難忍,暴死船中。何家坡人由此得出結論:此地隻養羅大人那樣的"武棒棰",不養讀書人。--更何況,據說當年的何條元,就住在何興能的屋基裏!好不容易撿一個兒子,怎舍得讓他半途夭折?
但何地不管這一套,威脅說,如果不讓他念書,他馬上就去找母親和哥哥。
母親遺傳給他的堅定性格使他說一不二。
何興能和張氏隻好被迫同意他上學。
三裏地外有處寺廟,名叫鞍子寺,幾十年前一場火災,讓寺廟裏香火斷絕,一個姓楊的老秀才在那裏重起木屋,辦了所私學,方圓十餘裏吃得上飯並且還想大富大貴的人家,都把孩子送去發蒙。我父親說,從何家坡至那所學堂,路雖不遠,卻是萬山老林,合圍粗的樹一根擠著一根,盤根錯節,枝椏蔽天,何苕藤、紫皮藤、糖鈴刺、酸棗刺......網一樣架在樹椏間,要是冬季,成日裏從野地升起綠幽幽的細霧,罩住森林裏原始的殘酷和神秘。如果在裏麵呆得久了,腐殖質的氣味可以致人昏厥。由於何家坡有子弟去鞍子寺讀書,有人便特意砍出了一條路,但今年砍去明年長,因此年年都得砍。何地上學後,怕孩子回家時迷了路,何興能做了件好事:在大樹上係了紅綢,作為路標。
何地的聰明才智,從上學的第一天就展露出來,他不僅能背書,還能講書,他的許多即興發揮,讓楊老先生一麵大搖其瘦長的脖子,一麵稱賞不已。由於何地的超凡出眾,使他很快就在同學中建立了威信,那些取笑他是外鄉人並揚言要把他趕出何家坡的同學,不僅不敢再取笑他,還爭先恐後巴結他。何地就在被巴結當中壞了德性。他讓何家坡的同學做了一乘滑杆,上學的時候,一進入老林,就坐上滑杆,由同學把他抬到學堂附近,再將滑杆藏進林子;放學後,走到先生看不見的地方,就把滑杆拖出來,同學將他抬回何家坡,快出林子,他又下來,並將滑杆藏好。他這樣逍遙了一年,突然得了"鐵斑麻",渾身長紅疙瘩,連成一餅,在當時的鄉村,是絕症,可何地自采草藥,搗碎之後,箍在身上,竟將鐵斑麻"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