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節 單騎赴約(2 / 2)

晁天經曆過一次北京府的繁華勝景,再次看到這麼熱鬧古樸的場麵,心中好不感慨。人類社會在發展,物質文明在進步,雖然人類的生活條件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相應而來的破壞環境、破壞自然卻愈加嚴重,再也見不到象眼前這樣的古樸與自然、清新而素雅的環境了。難道真的是要發展、要進步,必須要靠犧牲環境、破滅自然來實現嗎?難道就不能科學有序地利用自然資源,實現人與自然、人與萬物的和諧共處嗎?

由於心中想著事,晁天也就無心再留意路旁的風景,帶著人直奔太守府。

來到太守府前,晁天命人前去通報,就說“木兆羊”前來求見。這是晁天與張太守在書信中約好的稱謂,怕的是書信落入奸人之手,也好有個解脫。門人進去不大一會,立刻跑了出來,並且大開中門,恭恭敬敬地將晁天等人迎入大門。

入得二門,隻見台階上站著一人,雖身著便衣,但眉宇間透著英氣,舉手投足間流露著豪爽。他看見晁天他們進來,快步迎上前來,雙手抱拳道,“木先生別來無恙啊?”

晁天知道,這是張叔夜在掩人耳目,怕晁天在眾人麵前漏出破綻。於是接腔道,“張太守近來可好,木某這廂有禮了。”既然你不說破,我又何必不打自招呢!

兩人就這樣互相謙讓著,進入屋內。

來到屋內,待仆人退下之後,張太守再次上下打量了晁天一番,眼神中流露出欽佩和愛慕。“人人都說晁天王氣度非凡,非比常人,今日一見,果不其然,真正是英雄才俊,肝膽過人啊!”其實,張叔夜認為晁天見到書信以後,雖然會有一些想法,也不過是回封書信罷了,表示願意與齊州友好共處,互不侵犯。但怎麼也沒想到,晁天會輕車簡從,就帶著幾個親兵,就敢深入到齊州腹地,親自登門拜見。僅這一手,就讓張叔夜刮目相看,自愧不如。就是自己,也未必敢這麼冒失地深入到敵我未分的地盤上,並且闖到對方的將領府上。如果對方毀約或設了個圈套,那豈不是自投羅網嗎?

張叔夜的表情被晁天全部看在了眼中,知道自己此行一定會事半功倍,圓滿成功。於是接著他的話應道,“張太守過譽了,晁某隻不過是看到張太守的親筆書信,著實被太守的誠意所打動,願意和張太守交個朋友,所以才冒昧地登門造訪,實在是討擾了。”

張叔夜笑了笑,“晁兄近段時日在梁山的所作所為,張某略有耳聞,特別是提出的‘十條八斬’和‘發展規劃’,讓張某佩服之至啊!如若梁山按此發展,實乃大宋之幸,百姓之福啊!隻是不知道晁兄為何會如此而為,又為何不乘此亂勢,自立門戶呢?”言下之意,張叔夜對晁天提出的複興大宋、強盛中華的設想頗有微詞,你手上有精兵強將,為什麼不趁大宋內憂外患之時,自起義兵,乘勢稱雄呢?

晁天知道,這是張叔夜在套自己的話。是啊,自己手下有十萬精兵,又有一百單八將,如果自起義兵,肯定能稱雄於世,別立朝綱的。難道能說自己是從現代社會中回去的,不想再做什麼皇帝,隻是想讓大宋複興、中華強盛而已,誰信啊!是啊,該怎麼回答呢?

正思忖間,張叔夜又問了,“晁兄,你今日親赴齊州,又有何打算乎?”

晁天想,幹脆就用自己掌握的那些曆史知識與其周旋,量他也不會看出破綻。拿定主意,晁天笑道,“張太守,晁某雖為一介武夫,但也有其自知之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誌,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引自“老子道德經。意思是說:能了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了解自己才算聰明。能戰勝別人是有力的,能克製自己的弱點才算剛強。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堅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誌。不離失本分的人就能長久不衰,身雖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長壽。在這裏,筆者想要與大家共同進行一下探討,為什麼要說“人貴有自知之明”?這是個人修養與自我設計的問題。在筆者看來,“知人”、“勝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勝”更加重要。如果說人沒有自知之明,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能耐,超越自己的範圍和能力,硬去幹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不僅要傷害自己,更會傷害家人、朋友,乃至單位和國家,何苦而為之。因此,筆者認為,幹什麼事都要先思考自己的實力,思考自己能不能幹,是不是適合幹,打有準備之仗。)我知道自己的能力,不是稱王稱帝的料,何苦霸王硬上弓,冒天下之大不韙呢?再者,我認為做為武將,上陣衝鋒,軍前對戰,不一樣能成就一番功業,拜將封侯,光宗耀祖嗎?”

就這樣,晁天與張叔夜在屋內一直談至深夜,從百官談到百姓,從利國談到利民,從為官談到為人,大有相見恨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