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求對孔子說:“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孔子說:“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論語·雍也》。能力大者可以造福一方百姓,小者可以“為長者折肢”,這些都是仁愛行為。一個人如果真正意識到這一點,他就不會逃避做人的職責,自我阻斷惻隱之心的生發。仁愛行為是表現性行為,是順應生命進程的行為,這本身就是美好的。《論語·裏仁》曰:“苟誌於仁,無惡也。”當然,君子實施仁愛行為也有可能犯錯誤,所謂好心辦壞事。但是,由惻隱之心所引發的錯誤與為了私利所犯的錯誤有著性質的不同。《論語·裏仁》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成功是人有意追求的,有意的行為常會掩蓋一個人真實的動機。過失是人無意中所犯下的,無意的過失反能顯露一個人的本相。仁愛行為傾聽生命內在召喚,可以不計功利。《論語·裏仁》曰: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本來內在的“義”與外在的“利”是統一的,“義之大者莫大於利人”《呂氏春秋·尊師》。。“如惡惡臭,如好好色”,內心喜歡的東西對人生命肯定有利,內心討厭的東西對人生命肯定有害。但是,由於生命本身的複雜性,由於外部關係的複雜性,所以“義”與“利”有時相互錯位,兩不相容。孔子並不是一味地反對“利”,隻是在兩者必居其一的情景下,他選擇“義”。他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論語·述而》。聽從生命內部的召喚,有時幾乎可以不計後果。《論語·憲問》記載,聽到陳成子弑陳簡公的消息,孔子鄭重沐浴,然後告訴哀公和“三子”,主張魯國討伐陳成子。以孔子之智,當然知道此舉定會無果而終,但他還是堅持去做。或許我們會覺得孔子很迂腐。其實孔子做事隻是循禮而行,求得心安而已。孔子周遊列國,遊說諸侯,想以他的仁道拯黎民於水火,解天下於倒懸,結果是四處碰壁,厄於陳、蔡。他的一生被人稱為“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論語·憲問》。,但這並不影響他的人生自我實現。《韓詩外傳》卷十雲:“君子之於道也,猶農夫之耕。雖不獲年,優之無以易也。”董子說:“夫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漢書·董仲舒傳》。這些言語隻有從這個角度來考量,才會得到合理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