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問其故。他說:“吾出蒹葭之中,入夫子之門。夫子內切磋以孝,外為之陳王法,心竊樂之。出見羽蓋龍旂,旃裝相隨,心又樂之。二者相攻胸中而不能任,是以有菜色也。今被夫子之教浸深,又賴二三子切磋而進之,內明於去就之義,出見羽蓋龍旂,旃裝相隨,視之如壇土矣,是以有芻豢之色。”《韓詩外傳》卷二。閔子騫始聞孔子之道,沒有將其轉化為自身血肉,見外在的誘惑,內心交戰不已,因此“有菜色”。後來能以德潤身,培厚自身仁德,意誌堅定,不為外物所動,因此才會“有芻豢之色”。仁德有層次高低之分。孔子的其他學生是“日月至焉而已”,顏回則“其心三月不違仁”《論語·雍也》,至於孔子自己則“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孔子最後達到化境,“下學而上達”,將自己生命與生命大化合而為一《周易·乾·文言》:“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一切順應生命之本然,舉手投足都恰到好處。孔子以此標準來評價他人,自然不輕易許人以“仁”。孔子重視仁德,因仁德是一種潛在的力量。《論語·衛靈公》曰: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同樣處在窮途末路之時,君子有仁德,所以能夠固守根本,始終保持人性;小人無仁德,則無所不用其極,墜入禽獸之列。仁德還是一種評價能力。《論語·裏仁》曰:
唯仁人能好人,能惡人。
人人都可以臧否人物,每人都有自己的評價標準。隻有仁者的標準是最健康、最合理的標準,因為仁德是從人的生命本性中而來的。因此,有仁德的人所喜歡的人一定是真正的好人,所討厭的人一定是真正的惡人。仁德又是一種人生境界。,始終處在快樂當中。孔子說“仁者不憂”,“君子坦蕩蕩”,誠哉斯言!以上將孔、孟之“仁”析為三個層麵:惻隱之心、仁愛行為、仁德模式。其實孔、孟之“仁”是一個渾融的整體,此三方麵應是相互涵攝,關鍵在於一心。我們研究董子政治學說,也應從它的用心開始,因為這是董學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