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子學說,必須追問董學之本。《春秋繁露·玉英》曰:“終不及本所從來而承之,不能遂其功。”議論董子,不知其根本為何,所發議論終是隔靴搔癢。我們認定儒家之“仁”是董學之本,是從研讀董子著作得出的結論。在提供我們的證明之前,有必要先來考察一下另外幾種說法。一、“氣”不是董學之本有文認為“氣”是董學本體。該文分析董學“氣”概念的諸多義項,並指出“天人合一”之“一”就是氣本體。這一結論值得商榷。首先,在董子著作中,找不到依據說明“天”也由“氣”而生。盡管該文說:“在董子哲學中,這種人格神的‘天’同樣是本體氣的外化產物。”可該文並未進一步提供說明,而相反證據倒是存在。《春秋繁露·三代改製質文》曰:“天統氣始通化物,物見萌達,其色黑。”“天統氣”,意味著以“天”否定了“氣”的根本地位。其次,現存《春秋繁露》中解釋《春秋》的文字占十之五六,其中不見所謂的“氣”。也就是說,“氣”並不能概括董學之全部。董子論“氣”之時,多與“陰陽”、“五行”相連,而“陰陽”、“五行”隸屬於“天”。這進一步說明董子是“以天統氣”。其三,在董子以前及稍後,看不到將“氣”作為本體的文獻資料。雖然《莊子·知北遊》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通天下一氣耳。”但是《莊子·則陽》又說:“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變而為氣”,說明“氣”不是最根本者。在古人眼中,“氣”是生命大本賦予萬物生命的中介。由於與生命大本關聯,所以“氣”也有本體意味。。人們習慣於提到何休《解詁》釋“元”為“元氣”,以此證明董子理論是“氣”本體論。參看曾文。如此立論似有不妥。何休與董子時代已有不同,不能以何休學說逆推董子學說。在董子著作中,找不到將“元”解釋成“元氣”的證據。何休解“元”為“元氣”,隻說明“氣”本論在東漢才開始出現。對此,張岱年先生已有明說。其四,董子之“氣”是表“意”之“象”。“氣”隸屬於“天”,而董子之“天”乃生命大本之“象”。對此,後文將有詳細說明。“氣”與“陰陽”、“五行”結合,共同構建了董子之“天”的意象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