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我們推測,古人對數字的這種神秘認識大約來源於對音律的感覺。值得注意的是,古人已經意識到同一音律的樂器會產生共鳴現象。《莊子·徐無鬼》曰:“於是乎為之調瑟。廢一於堂,廢一於室;鼓宮,宮動;鼓角,角動;音律同矣。”《周易·乾·文言》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所以後來的董子說:“試調琴瑟而錯之,鼓其宮,則他宮應之,鼓其商,而他商應之,五音比而自鳴,非有神,其數然也。”《春秋繁露·同類相動》。董子以此作為“天人感應”的重要論據。中醫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很發達,最典型的就是《韓非子·喻老》中所記載的扁鵲的故事。不斷出土的帛書竹簡中有大量的醫學著作,記錄了醫學在先秦至漢初的輝煌成果。眾所周知,中醫理論中也浸透了“陰陽”“五行”思想。就以《黃帝內經》為例,從中可以看出人體就是一個五行圖式:“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或……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髒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誌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相應的還有南方、中央、西方、北方。這段材料所闡發的“五行”之中一一對應、相生相克的關係,以現代的科學眼光看來,明顯有牽強附會之處,但我們也不能一概地將其抹煞。“肝生筋”、“怒傷肝”、“喜傷心”、“腎主水”等,其中也體現了古人豐富的生活經驗和醫學知識積累。董子說:“冬,水氣也,薺,甘味也,乘於水氣而美者,甘勝寒也。……夏,火氣也,荼,苦味也,乘於火氣而成者,苦勝暑也。”《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其中也蘊含著一定的生活道理。對於中醫的科學性問題,曆來都有不同的意見。我們以為傳統中醫有著豐富的寶藏,不可全盤否定。例如中醫講究經脈,但人體經脈就連現代的科學儀器也無法測量,但中醫通過針灸、拔罐等治療方法的效果卻證明其真實存在。另外,從上引的資料中,我們還可以看出中醫理論的最大特點,即係統論觀念。它將人當作一個相互關聯的完整生命,又將整個宇宙當作一個相互影響的大生命。以上主要從古人的“陰陽”、“五行”說中突顯出秦漢時期的自然科學成果。這些自然科學的成果既是受哲學的影響而來,又反過來對兩漢哲學思想產生深刻影響。
正文 第三十二章(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