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四章(2 / 2)

如在討論“攻社”問題時,王充說:“公羊高不能實,董仲舒不能定,故攻社之義,至今複行之。使高尚生,仲舒未死,將……”至於《史記》、《漢書》中為何沒有公羊高的行狀描述,這大概是因為《公羊傳》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公羊傳》記有子沈子、子女子、子司馬子、子北宮子,還有高子、魯子等人的語言,可見,《公羊傳》是一個學派的著作,公羊高隻不過將其“著於竹帛”而已。《公羊傳》將口耳相傳的《春秋》公羊學“著於竹帛”,但隻錄其大義。學生記老師的講義,不可能將老師所說的話都“著於竹帛”。這一方麵為後來的董子解讀《春秋》規劃了一個方向,另一方麵又為董子進一步發揮公羊學留下了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