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察王號之大意,其中有五科:皇科、方科、匡科、黃科、往科。合此五科,以一言謂之王。王者皇也,王者方也,王者匡也,王者黃也,王者往也。是故王意不普大而皇,則道不能正直而方;道不能正直而方,則德不能匡運周遍;德不能匡運周遍,則美不能黃;美不能黃,則四方不能往;四方不能往,則不全於王。故曰:天覆無外,地載兼愛,風行令而一其威,雨布施而均其德。王術之謂也。《春秋繁露·深察名號》。
這段議論從聲訓入手,將“王”之義指向“皇”、“方”、“匡”、“黃”、“往”五個方麵。此五方麵,在董子看來,是一有機的生命體,其中負載著人類社會的政治經驗和董子本人的生命體驗。循此五者來核實生活中的王者,“則是非之情不可以相讕也”。對這段文字淺層次、深層次的內涵,周光慶先生分析得相當透徹,並且指出:“可見董仲舒‘深察名號’方法論的主旨,不在語言學上,不在邏輯學上,而在解釋學上,而在政治學上。第三,深察名號關係到治天下,關係到天人合一。中國古代的“正名”思想從一開始就不是邏輯學意義上的,而是與政治相勾連。孔子提出為政必先乎正名。名家主張正名也是為了解決天下紛爭。荀子提倡正名是將其作為王霸之具。連政治色彩極濃的韓非學說也要求“循名實”《韓非子·奸劫弑臣》:“人主誠明於聖人之術,而不苟於世欲之言,循名實而定是非,因參驗而審言辭。”。因此,董子提出:
治天下之端,在審辨大。辨大之端,在深察名號。名者,大理之首章也。錄其首章之意,以窺其中之事,則是非可知,逆順自著,其幾通於天地矣。是非之正,取之逆順,逆順之正,取之名號,名號之正,取之天地,天地為名號之大義也。……是故事各順於名,名各順於天。天人之際,合而為一。同而通理,動而相益,順而相受,謂之道德。《春秋繁露·深察名號》。
蘇輿在這段文字下麵注解說:“辨者治之條理,大者治之要綱。在董子看來,治天下的關鍵在於有條理、有中心,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深察名號。名號凝結著人類對自然、對社會的認識成果,標識著天地萬物之至理。董子曾評價《春秋》之辭說:“吾以其近近而遠遠,親親而疏疏也,亦知其貴貴而賤賤,重重而輕輕也。有知其厚厚而薄薄,善善而惡惡也,有知其陽陽而陰陰,白白而黑黑也。百物皆有合偶,偶之合之,仇之匹之,善矣。……《春秋》,義之大者也。”《春秋繁露·楚莊王》。《春秋》以其“名號”昭示著天下之大義。人的行事如能順應名號,能順應名號所含之“義”,實際上也就是順應著生命大本,合乎天地之道德,從而做到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