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輯三 自我修養篇(5)(3 / 3)

前後兩句連起來是說:讀書很重要。前麵說不教育孩子,他們不知道孝敬;自己不學習、受教育,就跟動物沒啥區別了。

茫茫四海人無數,哪個男兒是丈夫。

心得

天下之大,人多的是;但是,哪一個做事有點男子漢大丈夫的氣概呢?

賢文讀來大多軟綿綿的沒有味道,到這兒突做豪語,讓人警覺:做人就得與眾不同,有點作為,不然四海之內那麼多人,誰認得、記得你?

白酒釀成緣好客,黃金散盡為收書。

心得

用糧食釀酒,就是為了好好招待客人;把黃金都用完了,就是為了收藏書籍。

為什麼要好客呢?還是前麵說的,聽朋友一句話,勝過讀十年書。為什麼要買書、讀書呢?前麵也說了,人不學,不知道啊。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心得

浮屠,埋僧人骨頭的佛塔。救人的一條命,比花錢造一座七級高的佛塔還要有功德。城門遭了火災,會殃及旁邊池塘的魚。

前後兩句可連起來這麼理解:萬物之中人最貴,救人最重要了。你救人,人也會救你。不要以為壞事跟自己無關,因為可能不是你出事,而是別人出事殃及了你——城門失火,你就成了被殃及的池魚了。

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無。欲求生富貴,須下死工夫。

心得

庭院前麵長出了瑞草,這樣的好事不如沒有。想要生的時候富貴,就得下一番死的功夫。

這一生一死,說的是富貴來之不易。那麼,前後兩句連起來就可以這麼認為:既然富貴、好事來之不易,那麼庭院前突然長瑞草的事,就是不義之財,還是不如沒有的好。

百年成之不足,一旦壞之有餘。

心得

一件事要做好很難,毀壞起來卻很容易。所謂“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千裏之堤,潰於蟻穴”說的就是這種情況。“百年”“一旦”,強烈的對比警示人,要做好一件事,要時刻警惕,不可放鬆,不然一切全白忙活。

人心似鐵,官法如爐。善化不足,惡化有餘。

心得

法律能夠塑造人心。人心就像鐵,法律就像火爐。人心經火爐熔化、鍛造,就會變成法律規範成的樣子。這樣子治理國家,雖然揚善的功能不夠,但懲罰惡人綽綽有餘。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也就是,用刑罰、法律治民是低檔次的,應該用道德、禮儀治民,這樣不僅能罰惡,更能勸善。

水太清則無魚,人太急則無智。知者減半,省者全無。

心得

知者,智者。省,省悟。

水清澈見底,就不會有魚生活其中;人在急迫間,腦子一團亂麻,想不出好主意。這句話聰明的人能理解一半,全明白的沒有。

前後兩句連起來理解,就是莊子說要處於“材與不材之間”“有用和無用之間”。水太清,魚怕人看見,跑了;人一急,腦子一糊塗、犯渾,想不出好主意。人要善於處於清與渾之間。

在家由父,出嫁從夫。癡人畏婦,賢女敬夫。是非終日有,不聽自然無。

心得

女子在家要聽父親的,出嫁了要聽丈夫的。夫婦相敬相愛的話,丈夫有時會讓著老婆,老婆更加愛戴丈夫。是非哪一天沒有呢?不去聽它自然就起不到作用了。

這幾句說的是夫婦之道。夫婦之道在於敬和順。女子聽父親的、聽老公的,就是順。從內心深處去順,就是敬。夫婦相敬相愛,是非自然影響不了感情。

寧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餘。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心得

做人寧可少賺點,也要走正道,最要不得的是為了賺錢去走邪道。人和人交往要有信任,對別人的話,寧願相信他說的是真的,也不要懷疑人家說假話。

這似乎與前麵賢文教導的遇人隻說三分話之語相矛盾。其實得這麼看,這裏說的是要有信任的誠意,首先要信任,至於別人值不值得信任,得慢慢去發現。沒發現前,不要亂懷疑。遇人隻說三分話,是說自己對人說話。說三分話不是說要說假話,而是說少說話,但說出的話要絕對都是真的。

竹籬茅舍風光好,道院僧房總不如。

心得

山野鄉村的竹籬茅舍風景很美,山林裏的道觀寺廟也不錯,但相比起來,還是竹籬茅舍好。

竹籬茅舍和道觀寺廟各有各的好處。哪個更好呢?看你自己了。所以,“道院僧房總不如”可以理解成“道院僧房總不如竹籬茅舍”,或者“和道院僧房相比,竹籬茅舍就不如了”。

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

心得

命裏有的總會給你,沒有的,再強求也沒用。

這兩句話不好理解。命裏的有無,總得一生過完才能蓋棺定論,但那時的定論對被論的人來說已沒有意義。再說,那時的有無是注定沒有的,還是因為沒有追求而沒有的呢?也不好說。這句話應該這樣理解:在生活基本需求如衣食住行都滿足的情況下,其他的有無就隨它去吧,該有就有,不該有就讓它沒有吧。總之,在這個基礎上有無得失不縈於懷,不執意追求,一切隨緣、適意就好。如果基本的沒滿足,而以命運為借口,不去追求,那就跟奴才差不多了。

道院迎仙客,書堂隱相儒。庭栽棲鳳竹,池養化龍魚。

心得

道院迎接的是仙人,書堂隱居的是儒者。庭院的竹林裏哪天就會飛出一隻鳳凰,水池裏的魚總有一天也會變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