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輯三 自我修養篇(6)(1 / 3)

前後兩句連起來看,賢文似乎在暗示人們,人才都隱居了起來。人才為什麼要隱居呢?古人有終南捷徑之說,意思是隱居是獲得重用的一個方式。還有社會混亂,賢人清高,不屑在社會上露臉等原因。但人才終究是人才,一有機會,他們就會飛黃騰達。

結交須勝己,似我不如無。但看三五日,相見不如初。

心得

交的朋友要是都勝過自己的,和自己見識一般的,不要搭理他。怎麼驗證別人比我見識高呢?相處個三五日,就可以見出高低了。

這話其實有點自相矛盾。人人都想交結比自己水平高的朋友,那別人比你高,你就比別人低,你想和別人交結,別人是不會和你交結的。這樣的話在邏輯裏叫自毀命題,即自己把自己給駁倒了。又如多年前批評計劃經濟,有個說法: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因而不可能了解所有人的需求,所以計劃經濟不可行。人不可能了解所有人的需求,自然不能了解所有人的理性。那人的理性是有限的這個普遍命題,又是怎麼得出的呢?不動腦子,不加分析地抄別人的現飯,是賢文的作者一貫反對的。

人情似水分高下,世事如雲任卷舒。會說說都是,不會說無禮。

心得

人情就像水一樣,有高有低;世事就像雲一樣,時卷時舒,變幻不定。會說話的人,忽悠得別人隻有點頭的份;不會說話的人,就容易犯人忌諱,顯得無禮。

前後兩句連起來看,似乎可以這樣理解:說話要看場合。因為人情有高有低,大家都待見你,你怎麼說都行;沒人待見你,你一開口就會犯錯。

磨刀恨不利,刀利傷人指;求財恨不多,財多害自己。

心得

磨刀的時候,恨不得它越磨越鋒利;但太鋒利了,又會傷了自己。賺錢的時候,恨不得賺越多越好;到財多時,想不到又害了自己。

凡物有一利必有一弊。刀利傷手是個現象,這個現象告訴我們,財多會傷人命。

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心得

知道滿足,就會有足夠的東西,這樣你一生就不會受辱。知道什麼時候該停下來,不利就不會來找你,那麼,你一生就不會有後悔的事了。

知足的目的不在於獲得足夠的東西,也不在於受不受辱;知止也是如此,關鍵是你的內心的追求。之所以這麼說,是為了結合常人的要求來做說明:你不用緊張地張羅也可以得到所需的,那何不讓自己精神放鬆下來呢?

有福傷財,無福傷己。差之毫厘,失之千裏。

心得

追求福氣,就會影響發財;不求福氣,隻求多財,可能會傷害自己。差的就一點點,結果卻和目標南轅北轍。

這是告訴我們,要謹慎選擇。福和財有時會發生矛盾,這個時候,該怎麼辦呢?而且還要知道,一步走錯,步步錯,最後的結果可能跟你想的千差萬別。所以,要慎重選擇。

若登高必自卑,若涉遠必自邇。三思而行,再思可矣。

心得

登高要從低處起步,跑遠要從眼前的第一步開始。凡事多思考,想好了再去做;一邊做著一邊再思考,不斷修正當初的想法。

凡事多思考,但思考過多,就會影響行動。所以,考慮得差不多就行動,邊行動邊思考,然後再改正。梁漱溟比較中西印哲學,說道:西方哲學一個勁往前衝,從不回頭看;印度哲學(主要是佛學)走一步,退兩步,終究是後退的哲學;中國哲學(主要是儒學)走一步,回過頭看看走過的路,反思一番,再往前走。這個比較可以作這句話的注腳。

使口不如自走,求人不如求己。

心得

口說不如動手做,求別人不如自己做。

人多力量大,凡事求求人沒錯。但要想使動別人,首先得自己有本事。所以,先鍛煉自己,自己本事夠了,別人也樂意幫忙。

小時是兄弟,長大各鄉裏。妒財莫妒食,怨生莫怨死。

心得

小時候一起生活,長大後各奔前程。妒忌別人吃得好,不如想想別人怎麼發的財;怨恨祖先沒給自己留遺產,不如去看看活著的人怎麼發的財。

前後四句連起來理解就是:兩人從小一起長大、受教育,因為後來的路不同,一人發財,一人貧窮。那麼這兩人就很有可比性,值得讀者琢磨。

人見白頭嗔,我見白頭喜。多少少年亡,不到白頭死。

心得

一般人看見自己頭發變白,很是吃驚,我就很高興。為什麼呢?你看多少人還沒等到看見自己頭發變白,就都一個個去世了。

淒愴,含淚的微笑。賢文作者用簡單的意象,給了讀者一個意外。

牆有縫,壁有耳。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裏。

心得

好事沒人知道,壞事一下子流傳到了千裏之外。怎麼會這樣?因為牆上好像有條縫,會透風;又好像有隻耳朵,屋裏人的話全給聽去了。

前後四句連起來看,似乎告訴我們:彌縫牆壁的好辦法就是多做好事。雖然名聲不會流傳千裏,但也沒人有過來豎耳朵偷聽的興趣了,自然也就沒人來找你的麻煩了。

賊是小人,智過君子。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心得

小人使手段,君子用智慧。人生不得意,君子不放在心上,小人就開始放棄原則。

小人、君子,在這裏有道德上的比較。但就是這道德約束,讓君子混不開,讓小人大行其道。不過沒關係,這時就體現出兩人的差別了。孔子說:求仁得仁又何怨?不怨恨一切,就是固窮的意思。